何朝昌
“我聽說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美國華盛頓大學校園的這條條幅,充分突出了“做”的重要性。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更應該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動起手來,動起腦來,增加經歷,相信一切都會在他們的動手動腦中獲得豐富和提高。
一、激發興趣制作學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興趣是指一個人要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小學階段,興趣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引導學生進入知識宮殿大門的向導。學生對科學課感興趣,就會孜孜不倦地學習鉆研,學習起來就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課內學,課外也學。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能使學生產生興趣的現象或事物。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讓學生通過動手制作、實驗觀察來解決教材中的問題,在上《熱的傳遞》這一課時,有很多教師是用蠟燭來做實驗,但是不方便,我讓學生思考,最后用鍍鋅片和溫變油漆來做,發現現象更明顯,而且可以重復使用。在課堂上,通過一些學生的實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就歸納概括出“熱可以單向傳遞、雙向傳遞,還可以多向傳遞”的結論。這樣不僅節省了時間,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采用游戲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小學生喜歡上科學課,因為科學課內容豐富多彩,有的學生喜歡觀察、實驗、游戲和科技小制作等,教師要抓住這些有利的因素,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特別注重用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學生認識物質性質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工作。
例如,我在講《磁鐵的性質》這節課時,通過讓學生做玩磁鐵的游戲,讓他們拿著磁鐵在一堆鐵制品和非鐵制品中去吸,能被吸起來的放一邊,不能被磁鐵吸的放另一邊,來驗證磁鐵能吸鐵的性質。通過做隔著玻璃、布、木板、紙張等物體來吸鐵,得出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的結論。在學生認清磁鐵性質的基礎上,我展示一些利用磁鐵性質制作的玩具(小制作),并重點介紹它們的做法,要求學生課后利用磁鐵的性質,自己進行小制作,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發揮了他們的創造精神。
三、調動各種力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工作,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創造有利的條件共同做好此項工作。
1.學校組織競賽活動。號召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和市區組織的科技制作、動物飼養、植物栽培等活動,為學校、為班級爭光。在科技評比競賽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進取心。
2.加強家校配合工作。不少學生家長有養花、養金魚、養鳥、做風箏等方面的業余愛好。科學教師課余時間要做好家長的工作,使他們能正確地處理子女的學習和動手能力的關系,在他們的幫助下,讓他們的子女能跟他們學習種鳳仙花、養蠶、養鳥、做風箏等方面的技能,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鳳仙花》時,為了讓全班學生都參與,我上網購買了鳳仙花的種子,分發給學生,學生都非常感興趣,帶回家與家長共同種。學生家長也與孩子共同澆水,看著鳳仙花一天天成長。許多家長遇到我都說,孩子變得很有責任心,每天一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澆水,而且很奇怪,種不了多久,植株還很矮的鳳仙花竟然就開花了。過一段時間,我讓學生把親手種植的鳳仙花帶到班級來評比,看誰種的鳳仙花最美,學生都很有成就感。
3.教師做好科普工作。為了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科學教師還要有計劃地做好科普工作,帶領學生參觀科技館、天文館、自然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還要看科技電影、聽科技報告,讓他們從小就了解我國和世界的科技動態,了解我國科技和世界科技的差距,對他們進行教育。在此基礎上,鼓勵他們利用在科學課學過的知識去做各種科技小制作,使學生不僅懷著極大的興趣參加制作,而且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學生都動手動腦,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