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泉 李小利
在新課改理念下,作業設計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庸,而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同樣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積累的過程,也是反映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如何設計形式多種多樣,學生愿意做、喜歡做的作業,我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作業設計要具有層次性
同一個班級里,因為文化環境、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以往教師布置作業,要么是隨堂練習作業,要么是與教材配套的練習冊,形式單一,而且面對不同水平、不同基礎的學生,實施的是無差異的作業練習,從而導致一部分學生得到了鍛煉,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因為長期無法正確完成,受到教師的批評,最終喪失學習數學的信心。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到對自己有價值的數學,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們就不能“一刀切”,而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為任何一個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成功者,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我對《時、分、秒》作業設計:
(一)基礎題
1.鐘面上最粗最短的那根針是( )針。
2.時針在鐘面上走一大格是( )小時,走一圈是( )小時。分針走一小格是( )分,走一大格是( )分,走一圈是( )分,也就是( )小時。
(二)中等題
1.在( )里填上小時、分、和秒。
(1)做數學作業只要20( )。
(2)一天的睡眠時間要達到9( )。
2.在( )里填上“>”“<”“=”。
2時( )100分 1時( )10分
1時( )100分 6時( )60分
(三)拓展練習
1.記錄1分鐘你可以做哪些事。(實際感受1分鐘有多長)
2.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現了“9:20”。(24時計時法滲透)
二、作業設計要具有興趣性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樂之”才能“樂學”。《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穿插在數學作業之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游戲式作業
以前我們多以書面作業為主,根據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玩游戲的特點,結合教學實際內容,特設計游戲式作業。游戲作業帶有“玩”的色彩,學生在游戲中邊玩邊學,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是學生最喜歡的數學作業。如,教學完《圖形的認識》后,可以設計“摸一摸”“拼一拼”作業,在這一活動中,認識了這些物體的名稱,初步感知了這些物體的特點。課后,學生之間玩一玩,進一步鞏固立體圖形的特征。如,圓柱、球易滾動,而長方體、正方體不易滾動,只能推動。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數學學習過程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他們用數學語言與合作學習的能力,由此讓學生感覺到數學作業是一個游戲、學習的樂園。
(二)趣味式作業
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趣味性作業應該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作業的設計要注重其趣味性,把知識點融在情景之中,使學生在“趣”中學,“趣”中練,由舊“趣”促新“趣”。如,在教學《6~10的認識》后,我設計有以下幾題:(1)在0、1、2、3、4、5、6、7、8、9這10個數字中,你最喜歡的數字是( )。(2)你今年( )歲,再過兩年,你就( )歲。這些源于生活的、不拘一格的數學作業,必然會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在減負提質的背景下,我們的數學作業設計不能再是那些形式單一、脫離生活實際、缺乏創新意識的作業,不能再讓作業成為學生的“痛”。總之,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我們每個教師的心愿,我也將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創新,勇于探索,設計真正能夠減負提質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