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睿
孩子良好的語言發展是會讓他們終身受益的,對幼兒時期的孩子而言,從故事中去感受和學習語言是一種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為了進一步發展我班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孩子在集體面前發言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學會更好地傾聽別人說話,“天天故事會”活動應運而生。
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制訂了相應的五條講故事規則:(1)故事要完整,用一個圓圈表示;(2)聲音要響亮好聽,用一個喇叭表示;(3)臉上要有表情,用一個孩子的臉表示;(4)手上要有動作,用一個手掌表示;(5)故事要用圖夾文的方式記錄下來。我們根據這個規則制訂了一張表格,根據當天的講述情況,在完成的選項內畫一個五星,如果五個方面的規則完全達標,就能得到五顆五星。制訂好規則以后,我們的故事會正式開始。每天下午晚飯結束之后,都會選擇兩名幼兒晚上回家進行準備,選擇的原則是在自愿的基礎上老師加以小任務的方式進行。第二天早上的餐前活動時間,就是我們的“故事會時間”,孩子會將準備好的故事講述給全班小朋友聽,然后由全班小朋友來做評審,給講故事的小朋友畫上相應的五星。
一、“天天故事會”的每周小結
1.第一個星期:孩子們的積極性不是特別高,家長對這個活動不是特別了解,因此許多講故事的孩子感覺就是在背誦一個故事,故事念完則完,根本談不上表情、動作,而且記錄情況也比較糟糕:畫面不整潔、寥寥幾筆,根本看不出圖畫內容。
2.第二個星期:經過班級博客的播報,許多家長理解了這個活動的初衷和意義,對這個活動也開始支持起來。經過上個星期的總結,孩子們也找到了講述故事過程中的弱點,與上周相比較,本周故事雖然很多孩子還是沒有表情,但是已經能夠根據故事內容主動去加入動作,記錄的畫面較之上周比較,豐富性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3.第三個星期:孩子們已經能夠加入較為豐富的動作,但是在表情的豐富上還是不夠,家長樂意參與到這個活動中,在記錄方式上已經出現了“圖夾文”的方式。
二、“天天故事會”的思考和完善
1.家長在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這個活動對我班大多數兒童而言,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挑戰,在活動初,由于沒有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孩子們的準備顯得草率而單一,只注重故事本身的內容,而忘記了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應該表現出故事的趣味性。
2.和孩子一起反思。經過了一個星期的嘗試,我們和孩子一起對比“故事大王大比拼”得五星的情況,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故事的完整性方面,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證明每個孩子都樂意去準備,而且也能夠完整地表達;在聲音的響亮好聽方面,一半的孩子沒有得到,而這些沒有得到五星的孩子,往往在平時的生活中屬于比較內向而膽小的,所以在這個方面還應引導孩子更客觀地進行評價;在表情和動作方面,少數孩子得到了動作五星,但是表情五星沒有一個人得到,許多孩子反思自己“其實我是想好了表情的,但是講的時候突然又忘記了”。看來,在記錄這個方面,孩子們對各個記錄的圖紙均有不同的評價,其中有爸爸媽媽參與的“圖夾文”的記錄方式能夠得到普遍的認可和好評,這種現象我們讓孩子回家進行了反饋,希望在以后的記錄中得到改善。
3.老師的調整。在選擇當天講故事的孩子時,從最初的選擇原則調整為水平參與,就是當天講故事的兩個孩子水平應該是差不多的,這樣就不會給“評審”帶來特別大落差的印象,從而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也充分向家長講明活動的重要性和能帶給孩子的幫助,讓家長充分了解這個活動的益處,從而積極地和孩子一起參與活動;在“評審”方面,以鼓勵為主,部分膽小內向幼兒,特別給予更多的鼓勵,只要愿意站到大家面前,不管過程中有多少不足,也盡量引導“評審”給予規則范圍內最大的肯定。
經過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講故事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許多膽小內向的孩子也愿意在大家面前進行表現了。孩子對語言的組織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全班孩子幾乎都能很完整地講述一個故事,在講故事時附加的動作和表情上,許多孩子已經能根據故事情節加入自己創編的動作,雖然在表情的豐富上還需要繼續加油,但是至少孩子已經能夠從最初的面無表情背故事發展到現在的面帶微笑講故事;對同伴的評價更加客觀。比如突然發現平時一個不喜歡說話的朋友,原來他畫畫非常棒等,這樣的集體評價能夠讓孩子更清楚地了解同伴的優點和缺點,加強了孩子對自身評價和周圍人評價的客觀性。
“天天故事會”,天天堅持,天天進步,天天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