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彩萍
摘 要: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知識的課堂是每位教師追求的理想課堂模式。在學生的學習起點與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并積極地加以引導,促使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網絡。在兩個平行班的實驗比較中,對影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各種因素進行了調查與研究。適時、有趣的情景引入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學習保障了知識自主建構;信息技術的應用為知識的獲得提供了新的途徑;課堂中的適當練習使知識得到了鞏固。
關鍵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建構
上海市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二期”課改基本要求是“構建以國際化大都市為背景,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習方式的改變為特征,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標志的卡車體系”。根據這一要求,我們的教學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原來以教師傳授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個體接受性學習向以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開展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知識建構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轉化。
實踐證明,自主學習和知識建構的課堂教學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們就應該積極探索如何營造學生自主學習和知識建構的課堂的方法。
根據我在這方面的探索和實踐,談談我在營造學生自主學習和知識建構的課堂方面的體會和收獲。
一、有效的情景導入是營造學生自主學習和知識建構的課堂的起點
“二期”課改的新教材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發現、積累與獲得的過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和探究,注重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與探索,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在探究中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最終獲得新的知識,從而自主教學知識建構,老師則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予以指導和幫助。
讓學生自己探索,會占用一定的教學時間,而且有時還不一定能獲得預期的成效。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的學習一定是有其基礎的,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基礎后,再開展有針對性的探究活動才是有成效的。雖然有時候學生的探究并沒有獲得成功,但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了體驗,在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發現了自己沒有成功的原因,進而繼續探究,可以對探究的過程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收獲。
1.成功的情景創設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參與探究新知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的情景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使之迅速進入“角色”。
在教學“年、月、日”這一內容時,我先在多媒體屏幕上出示了一個謎語:“有個寶寶真稀奇,身穿300多件衣,天天給他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謎語一出現,學生就爭先恐后地說出答案:是日歷。在此基礎上我問道:“你們知道哪些與日歷有關的知識?”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我又問:“你們還想知道哪些與日歷有關的知識?”學生又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希望。至此我才引入正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有關年、月、日的知識?!?/p>
猜謎語的情景是本課教學過程的起點,對學生來說,老師創設的這個情景是他們樂于接受的,在猜謎語以及后續的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和回答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學習的狀態,從而能比較積極地投入后續的學習中去。
2.基于學生生活經驗的情景創設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很強的自主意識,他們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基于他們生活經驗創設的情景能在建構新知的過程中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
在教學“植樹問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導入過程:首先要求學生觀察自己的手,并說出看到了哪些與數學有關的問題,并引導學生發現“間隔”。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的身邊物體,去體驗間隔的含義,從而發現間隔數與手指數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學生也確實很快就發現了間隔數與手指數的關系:間隔數=手指數-1。在此基礎上,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聯想到馬路旁的行道樹和路燈、同學們排隊等也具有同樣的規律。由于這個發現是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得來的數學知識,因此他們能很深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學習新知的時候覺得這些知識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從而能主動地去探索新知,并在探索中收獲新知。
二、合作學習是自主知識建構的保障
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自己加工信息的過程中,發現知識,消化知識,最終掌握知識,這是建構主義提倡的學習方法。但是在現實中由于三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讓他們獨立加工信息并從中獲取有利的知識是存在一定困難的。因此不僅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還需要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
學生在相互合作中共同開展探究活動,不僅有利于知識的探究與積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1.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的知識建構成為可能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边@句俗語說明了一個真理:人多力量大。在學生的學習中,也需要集眾人之力來解決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經常采用“四人小組學習”的方式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八娜诵〗M學習”一般是以前后左右四人編組,這樣的編組方式不需要改變學生原來的座位順序,可以快速地形成討論環境。也可以以學生的能力編組或由學生自由結合。在四人小組中,推選一人擔任組長,組長的人選是不固定的,由組員輪流擔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四人小組的形式避免了大組合作的低效性,也避免了兩人合作的不主動性。當出現了問題需要大家討論時,就在四人小組間開展探究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在學習“組合圖形面積”時,我出示一個不規則的圖形,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運用多種方法計算它的面積。在四人小組中,大家一起想辦法,有的提議將圖形剪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分別求出后再合成原來的圖形;也有的提議將不規則圖形放入方格紙中,通過數格子的方法來獲得它的面積……在得到了各種方法后,大家分工合作,驗證各種方法的可行性。
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了新知:我們可以通過分割、貼補等方法求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在此過程中學生發現了許多方法,這時我再從旁啟發和幫助,引導學生發現和歸納出最優化的解決方法。
在小組合作中,大家都能積極思考,發揮主動性。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在動手操作與驗證的過程中,建構了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教師通過適時的啟發和指導,在學生獲得了許多信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最優的問題解決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的知識建構獲得完善
英國文豪蕭伯納說過:“兩個人交換了蘋果,每個人手上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但是兩個人交換了思想,每個人就同時有了兩個人的思想。”
學生通過合作初步建構了知識后,就要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所得,從而補充自己的認識,使自己的知識建構更完善。
在每節課上我都會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特別是在小組合作探究后,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體會與所得,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間接經驗與知識。
在三年級第一學期數學廣場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個讓學生互相探討、互相交流的環節。在學生動手操作后,讓大家一起探討植樹問題的規律。在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時,先讓學生一起商量如何解決,再獨立解決。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學到了更多的知識、獲得了更多的信息,從而完善了他們已經建立的知識結構。
在三年級第二學期學習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與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每次在學生嘗試計算后,我都讓學生相互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為什么這樣做。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理清了乘法與除法的算理,使他們計算的思路更為清晰。
適時的交流不但能使當事者理清自己的解題想法與思路,也能給小組的合作者提供思考的方向與方法。在這種相互探討的環境中,大家都能對自己剛掌握的新知識加以補充與完善。
三、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學生獲得新的知識建構途徑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來源,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支持。
在教學“年、月、日”時,我就嘗試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制作了多媒體互動課件,學生通過這一課件,在互聯網的支持下,搜索與年、月、日有關的信息,了解二月是28天或29天的來歷,了解了閏年產生的原因等知識,Flash課件生動形象的演示,不僅直觀地展現了太陽、地球的運行產生年、月、日的原因,補充和完善了教材信息,還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之中。
在教學“圓的認識”時,通過下載的Flash多媒體課件,直觀地演示了四種車輪的行駛情況,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了“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處處相等”的概念。在同一課件中,還直觀演示了直徑與半徑的關系、同一圓中有無數條直徑和半徑、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知識以及直觀演示了利用各種工具繪制圓的方法,獲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的應用開拓了學生知識建構的途徑,有效地支持了學生自主開展知識建構。
四、適當的練習使知識建構獲得鞏固
我們反對題海戰術,但是適當的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練習中,學生可以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知識建構,讓自己剛剛建立的新知更牢固。在每節新授課后,我都會安排適量的練習讓學生有一個鞏固的機會。同時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必做題與提高題兩種類型的作業。
在教學了兩位數除多位數后,我給學生布置了5道除法計算題:252÷22;2546÷34;7308÷22;1242÷54;330÷22。這些題目是學生學完了多位數除以兩位數的新知后必須要掌握的,因此我把他們作為基礎題。在此基礎上我又布置了1道提高題:□32÷43,要使商是兩位數,□可以填幾?對于這道題目,剛學完新知后必須要動一下腦筋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我把它作為提高題。
基礎題的練習使學生對新知有了一個鞏固與復習,提高題的練習使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獲得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機會。
親身經歷過才能有更深的體會,對學生學習知識來說也是一樣的。因此,讓他們在課堂上發現問題后,自己去尋求答案;在探索的過程中,一步步地建構起知識的框架;在相互合作與交流中,豐富完善建構的知識;最終在老師的協助下完全掌握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能使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