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沈素娟
(浙江警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隨著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以及國內外極端分子的暴力犯罪增加,嚴重地影響了公共秩序,暴恐分子“拼命”式的襲擊方式也給民警現場處置帶來了很多難題,突出表現為與暴恐分子對戰時,缺乏必要的裝備、沒有對抗的體能素質、臨戰意識淡薄等,造成了很多民警傷亡。根據公安部有關統計結果,2014年以來發生的暴恐事件中,由于暴力襲擊導致犧牲、負傷民警分別占總體犧牲、負傷人數的13.5%和56.1%,這突出體現了民警的臨戰處置能力不足。在暴恐案件中,民警受傷原因主要包括:沒有防備、反應遲鈍、缺乏經驗、裝備落后和警力不足幾個方面。[1]可見,民警在暴恐事件中的臨戰處置能力還存在很大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警察教育訓練中,對警察臨戰處置能力認識不到位,訓練側重點出現偏差,特別是對警察的臨戰處置能力結構和理論認識的模糊,必然導致教育訓練的偏頗。有學者指出,“臨戰處置缺乏合成作戰的橫向意識和指揮能力”。[2]基于此,探索和研究暴恐事件中的警察臨戰處置能力,尋求最佳警察臨戰防控模式,使其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和最優化,對警察臨戰防控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研究對象。以警察臨戰處置能力為主要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搜集公安民警臨戰處置能力方面的文獻,并進行梳理,歸納出臨戰處置能力的內涵、維度和指標,作為分析的主要論點。
2.層次分析法。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對暴恐事件中的警察臨戰處置能力指標以及權重關系進行研究,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邀請專家進行訪談,將警察臨戰處置能力所含有的各種因素按照從屬關系進行分層,然后利用數學計算各個要素之間的層次關系和重要程度,以此為依據排出警察臨戰處置能力指標的重要順序。
3.德爾菲法。將文獻中得到的警察臨戰處置能力指標送交專家打分,根據專家打分情況確定指標權重。
(一)暴恐事件中的警察臨戰處置能力的層次結構。目前,警察臨戰學尚屬于新興學科。為了分析警察臨戰處置能力的層次結構,對警察臨戰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從性質方面講,警察臨戰是指“人民警察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對那些具有突發性、對抗性、危難性的各類案(事)件的臨場戰斗和緊急處理”[3];還有學者將其定義為“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依法對各種突發性、對抗性、危難性的公共危機事件進行緊急處置的特殊警務活動”。[4]從任務方面看,警察臨戰(Police Emergency Response)是“公安機關依法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與救援的應急警務,是公安機關在新時期應對新變化而承擔的新任務”。[5]警察臨戰的內容包括多個方面,其中警察臨戰的快速處置能力包括如下五個:一是情報反應能力,包括情報的獲得、分析和判斷能力;二是決策與指揮能力,這是臨戰處置的關鍵因素;三是準備能力,包括預案和裝備的準備;四是快速啟動能力,民警可以在最短時間集中警力;五是機動能力,可以迅速封控,支援現場民警。[6]警察臨戰在武器使用中,需要應對以下幾個方面問題,如心理應對、執法應對、戰術風險應對和武器操作風險應對幾個方面。[7]群體性臨戰處置戰術包括重點人員的控制、現場控制、物證控制、武力控制、宣傳控制和信息控制六個方面。[8]
從以上對警察臨戰概念和警察臨戰處置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警察臨戰處置能力主要包括準備能力和現場處置能力,其中準備能力包括對情報信息與暴恐態勢的分析預判、裝備的取放速度和暴恐安全預案的緊急啟動三個維度;現場處置能力包括警察在現場的指揮、武器警械使用和民警之間的配合能力。(如圖1所示)

圖1 暴恐事件中警察臨戰處置能力的層次結構圖
從圖1可以看出,暴恐事件中的警察臨戰處置能力的層次結構的指標集可以概括為:
警察臨戰處置能力A:現場處置能力B1,準備能力B2。
現場處置能力B1:指揮能力C11,武器警械使用能力 C12,配合能力 C13。
準備能力B2:評估預判C21,裝備準備C22,預案準備C23。
(二)構建暴恐事件中的警察臨戰處置能力結構判斷矩陣。研究中盡量將決定和影響警察臨戰處置的可能因素歸集整理,按照德爾菲法來進行能力指標的初選,將指標問卷送交8 位專家對問卷內容進行審核,并按重要程度對各指標進行三輪打分,然后做重要程度、離散程度和相對離散程度的計算,得出每個指標的重要程度得分。以此為基礎構造現場處置能力B1和準備能力B2對警察臨戰處置能力A 的判斷矩陣。

表1 暴恐事件中的警察臨戰處置能力結構(A-B)表
然后根據德爾菲法得出的判斷因素層和子因素層之間各元素的相對重要性,計算各元素的權重值。
求該矩陣特征向量wi:

(故現場處置能力B1權重0.67;準備能力B2權重0.33)。
同理,構造 C11、C12、C13對 B1的判斷矩陣和 C21、C22、C23對B2的判斷矩陣。(如表2,表3所示)

表2 現場處置能力B 1(B 1-C)表

表3 準備能力B 2(B 2-C)表
(三)計算權重和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檢驗則是驗證判斷矩陣是否具有良好的擬合性,計算公式為:CR=CI/RI(式中:CR 為一致性檢驗值,越小表明越好);CI= λ max-n/n-1(n 為因素個數),RI 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其值由規定的(Saaty1-9)給定。當CR<0.10 時則通過一致性檢驗,可判定為效果好;反之為不好,則要重新調整判斷矩陣。
1.計算權重。根據指標權重計算公式Bi*Ci計算出相應的指標權重。(如表4所示)

表4 暴恐事件中的警察臨戰處置能力指標權重表
從以上各指標的權重計算可以看出,暴恐事件中的警察臨戰處置能力結構中指揮能力的權重值最高,其次是武器警械使用能力,再次為評估預判、配合能力、裝備準備和預案準備。
2.一致性檢驗。先作單排序一致性檢驗,計算各判斷矩最大特征根陣λ max(行列相圈乘):

∵0.017<0.10
∴一致性檢驗通過。

計算CR=CI/RI,其中CI=λmax-n/n-1=3.01-3/3-1=0.005又經查AHP1-9 RI 表 RI=0.58(本例3 階),代入CR=CI/RI=0.005/0.58=0.0086<0.10,
故一致性檢驗通過。
λ max=3.01,CI=0.005,
∵CR=0.0086<0.10
∴一致性檢驗通過。
3.總排序的一致性檢驗

故一致性檢驗通過。

表5 最后各因素權重總排序
通過綜合評價(表5)后可以看出,按照權重大小,暴恐事件中,警察臨戰現場指揮能力理應為第一重要;使用武器警械能力為第二重要;評估預判為第三重要;配合能力、裝備準備和預案準備也占有一定分量。此前三大因素占全部權重的0.74(0.36+0.2+0.18),表明其重要程度顯著。
在反暴恐事件中,民警臨戰處置能力體現在現場指揮能力、武器警械的使用能力、對技戰術的認識、暴恐形式的預判評估、裝備準備和預案啟動等幾個方面。這些內容在臨戰運用中,就個人而言表現為單兵作戰能力,就團體而言表現為團隊戰斗力。
(一)指揮能力與教學訓練。就臨戰處置而言,指揮能力屬于一種快速協調反應的綜合才能,是臨戰處置的關鍵能力之一。因為瞬間的決策速度與協調技能將對整個處置過程有很大影響,正確的決斷能夠在短時間內集中所有的優勢力量處置暴恐事件,將武器警械與人員的配合效益最大化,從而將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戰斗力。由于這種能力屬于“軟能力”,雖然在戰術訓練中常有涉及,但是目前國內很少有專門的指揮能力培訓內容,這就導致這一能力因素弱化。
(二)武器警械使用能力與教學。從本質上講,人民警察屬于武裝力量,依法使用武器警械屬于職務行為,也是一種防衛行為。[9]具有良好武器警械培訓經驗的警察,在面對暴徒時,首先有信心處置暴恐事件;其次,當不可避免地與暴徒發生對抗時,有很多實用的技能制服暴徒;再次,武器警械本身對暴徒具有一定的威懾力。綜上,在暴恐案件處置的臨戰環境下,武器警械處置是民警的首選,而“空手奪白刃”成了美妙的“烏托邦”。因此,在現實的暴恐臨戰處置條件下,民警的武器警械使用能力能否順利發揮,愈發顯得重要。以往對武器警械使用不夠重視,導致很多民警“埋劍藏弓”,在臨戰條件下,很難和暴徒對抗,造成了較為慘重的傷亡。由此可見,武器警械使用能力屬于警察臨戰處置能力中的最關鍵因素。
(三)評估預判能力與教學。當民警準備處置疑似暴恐事件時,在采取行動前,必須對疑似暴恐事件進行臨戰評估預判,比如信息收集及事件性質的判別、警情分析、行動策劃等;在到達現場前,所掌握的信息往往較少且模糊;在臨戰處置環境下,內心反應不同,不同民警的評估預判能力具有較大差異,評估預判能力較好的民警往往能夠保持冷靜,在有限的時間內,按步驟進行處置。所以,評估預判能力在反暴恐的臨戰處置中也具有一定份量。評估預判能力的教育訓練工作除了學習專業的理論知識外,還應總結實戰案例,通過模擬各種場景增加評估預判的效果。
(四)配合能力與教學。民警執法通常是以警組形式進行,在處置暴恐事件時,更要講究警力優勢,這就要求集體成員之間有良好的分工配合形成臨戰處置戰術,而戰術的靈魂在于溝通與配合。[10]暴恐事件臨戰處置編組是公安民警應該具有的一項基本能力,這也是反暴恐實踐中運用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小組的團隊價值,通過編組教學方法,讓民警完成各方面配合,編組的目的在于實現小組內部以及小組外部之間的配合,當編組完成后,民警是否能夠按照指揮官的戰術要求做到與戰友共同完成處置任務,完全取決于民警臨戰配合能力的高低。
(五)裝備準備能力與教學。裝備準備是反暴恐臨戰處置的首要步驟,裝備準備能力對處置效果具有較為顯著的影響作用。裝備準備能力包括熟悉裝備的存放位置,能夠在接到任務后第一時間取得裝備,熟悉裝備性能,這是民警在反暴恐案件中敢用、會用、能用、好用、善用裝備的基礎,并且借助裝備優勢能夠有效保護民警自身安全和群眾生命安全,增強民警臨戰處置的自信心。[11]在教學中,要增加熟悉裝備性能、迅速取放裝備能力等內容,達到人裝合一的效果。
(六)預案準備能力與教學。在反暴恐臨戰處置方法方面,通過風險預警來防止暴恐事件的發生是一項很有效的措施。它包括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風險和整理歸檔,從計劃、執行到收尾階段貫穿整個預警過程,通過預警措施,來避免風險的發生。目前,多地公安機關都設有暴恐處置預案,問題的關鍵在于,民警能否在臨戰狀態下按照預案步驟進行處置,這就需要民警具有預案的準備能力。它包括預案的設計、理解以及每個環節的實施能力等,這種能力在反暴恐臨戰處置中顯得尤為重要,具有良好預案準備能力的民警能夠在瞬間按照預案要求進行處置準備。預案準備能力的教學可以采用預案演練的方法來熟悉整個處置流程和分工配合,建議在個人綜合技能掌握熟練的情況下實施預案的綜合演練。
(一)結論。
1.在暴恐事件中的臨戰處置能力的三個層次中,包括現場處置能力和準備能力兩個二階維度因素,其中現場處置能力包括指揮能力、武器警械使用能力和配合能力;準備能力包括評估預判、裝備準備和預案準備三階維度因素。
2.影響暴恐事件中的臨戰處置能力的眾多相關因素中,指揮能力和武器警械使用能力兩項名列前茅,它們占全部權重的一半以上(即0.36+0.20=0.56),這與當前經驗定性的分析也基本吻合。
3.民警評估預判、配合、裝備準備和預案準備能力在暴恐事件中的臨戰處置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屬于基礎處置能力。
(二)建議。
1.通過分析暴恐事件中的臨戰處置能力的各層因素可以發現,當前警察臨戰教育訓練仍需要進一步加強指揮能力和武器警械技戰術訓練。
2.臨戰處置能力應該引起重視,可通過模擬演練預案和團隊拓展等項目訓練來提高民警的評估預判、配合和預案準備能力。
3.目前警用裝備更新速度較快,應加強民警對裝備的熟悉程度,特別是在管理存放、快速佩戴等方面進行培訓,以提高民警裝備準備能力。
[1]盛大力,鐘興龍,張杰.暴恐案件之持刀襲警防范研究[J].公安教育,2014(9):39-42.
[2]趙志飛.創建“警察臨戰學”的若干思考[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5(5):9-14.
[3]曹禮海.警察臨戰公共關系溝通的障礙及克服[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5(6):11-13.
[4]趙志飛.中國應急警務理論的探索與創建——兼談將“警察臨戰學”更名為“應急警務學”的思考[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9(4):5-8.
[5]趙志飛.論“警察臨戰學”的創建與發展[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09(1):1-7.
[6]郭林.簡論槍案臨戰處置中的快速反應[J].四川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3):69-72.
[7]趙玲云.警察臨戰處置中武器使用的風險及應對[J].山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10(2):89-92.
[8]萬向陽.群體性事件臨戰處置的戰術探討[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9(3):12-14.
[9]韓海超.武裝警察部隊使用武器警械的警察法思考[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12):285.
[10]毛利達.戰術的靈魂—溝通與配合[J].警察實戰訓練研究,2008(1):88-91.
[11]公安部人事訓練局主編.公安民警反暴恐戰術戰法訓練手冊[M].群眾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