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富成
摘 要:歷史教育在本質上就是要以活生生的歷史事實的再現為依托,通過科學地詮釋和分析,形成歷史認識,由此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歷史教育;人文精神;方法探究
一、課程特征簡析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歷史課程在基礎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綜合性等重要特征。
歷史教育在本質上就是要以活生生的歷史事實的再現為依托,通過科學地詮釋和分析,形成歷史認識。由此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它有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加強歷史課中的人文教育,歷史學科完全可以在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這一領域大顯身手。教師就能在教學中利用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最終實現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和塑造。
二、培養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徑
(一)轉變教學觀念,落實人文教育
轉變教學觀念,就是要切實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斷優化教學環節,讓學生去發現、理解、分析、判斷身邊的人文現象,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如,學習“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這一節內容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帝王,他橫掃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實現了民族的統一。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僅鞏固了秦王朝的統治,而且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他實行的郡縣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同時還應讓學生知道,作為秦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在修筑長城的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生命財產。“焚書坑儒”嚴重阻礙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通過以上問題的探究,學生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時代性特征加深了理解,學生就能穿越時空,既肯定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進步性,又能看到其局限性。這樣就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與評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
(二)把握教材主題,挖掘人文思想
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挖掘顯性知識點所傳達的人文素養。
例如,中國近代史講了以下七個主題內容,即“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近代化的起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經濟和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這些內容所傳達的人文思想顯然是強國之夢,是無數志士仁人矢志不渝的志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應有效地把握這些教材內容,以此為依托,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使他們通過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民族精神、強國意識。
三、人文精神培養的方法
(一)挖掘教材內容,抓住亮點,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我在授課時注意選準切入點,通過升華,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講“文藝復興”的內容時,首先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深刻理解人文主義的概念,再結合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哥白尼等歷史人物的事跡介紹,強調人文主義注重發展人的個性,使學生認識到他們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而且要有不畏強權、堅持真理的高尚人格,還要有多才多藝的高雅志趣,以此激勵學生要不斷進取,全面發展。
(二)聯系時事熱點,結合教材,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將時事熱點與教材相結合進行人文教育。如,在講《海峽兩岸的交往》一課時,結合連戰和宋楚瑜大陸的“和平之旅”的時事幫助學生通過對這一歷史事件的了解,深刻把握“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三)深入現實生活,理論聯系實際,升華學生的人文精神
在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時,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把國家大事和學生生活中的小事結合起來進行教育,使其人文素養得到提高。面對學生中有不能正確對待名利的思想苗頭,講課時補充萊特兄弟、居里夫人等科學家的事跡,引導學生認識到名利只是一個人完善自我的必然結果,但不是人生的目標,如果以追求名利作為人生的目標就會失去方向、失去自我。面對學生因自己某些方面的缺陷或短處而自卑時,千方百計地把他們的目光吸引到那些自信而取得成就的人身上,如拿破侖的矮小、林肯的丑陋、羅斯福的癱瘓、丘吉爾的臃腫,哪一樣都可讓自卑者痛不欲生,可他們卻因自信而擁有了輝煌的一生。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感人事跡的了解,使學生懂得真正的強者應是“直面慘淡的人生”。
總之,人類的靈魂是文化,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教師的職責是承接傳導和發展人類文明。教師要用新課改的理念引領學生在歷史長河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