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玉
任務型教學模式是當前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新課標倡導在英語教學中采用任務型教學途徑,讓學生學會用英語做事,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以SEFC Book1 Life On the Go(移動人生)一課為例,談談筆者對高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教學課堂活動的一些思考和嘗試。
根據語言學家Willis提法,任務型教學由三個步驟組成。即前任務、任務環和后任務三個環節。在任務環節,可設計不同的小任務,構成任務鏈。
分析教材后,我將life on the Go一文利用PowerPoint制作成課件,同時由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三個任務組成,前兩個任務是主題型任務,而后一個任務是挑戰型任務,每一個任務當中又包含一些小任務。
一、閱讀前任務(Pre-reading task)——呈現導入實踐活動
1.Warming up by showing two pictures.
選用含有時代特征的手機廣告和古代通信方式的圖片來引起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引出本課主題“移動人生”。
2.Group work:4 students in a group discuss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cell phones.
采用談話方式導入自然親切,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營造出寬松的學習氛圍。
二、閱讀中任務(While-reading task)——聽讀輸入實踐活動
1.快速閱讀,了解主旨大意
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默讀完課文并找出每段話的主題句和文章的中心句,還配有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精彩畫面的課文錄音,讓學生邊聽邊看,歸納每段大意,最后運用幻燈總結The outline of the text。這樣,學生不僅完成了任務,又不感覺枯燥乏味。這種設計問題并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速讀的辦法,有利于訓練學生的skimming能力和把握全文大意的能力。
2.精讀,獲取更多信息
這一階段的任務是要求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和掌握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回答文章相關的問題。這是信息內化和輸出的中介期,引導學生獲取表層信息。
3.研讀,從中受到啟發
在速讀和精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結構和作者的評價。這是思維訓練階段,有利于學生對文章作者的寫作意圖觀點的把握和對句子深層的理解判斷題的訓練。
以上設計將課本內有限的知識加以應用和延伸,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能力很好地結合到一起,同時也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有效地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使協作交流真正成為教學的一部分,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實現了學習的意義建構。
對于任務型閱讀課教學法在新課標中的嘗試還有許多要探討的問題,如教學環節的設計,網絡環境的應用,師生協作等,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閱讀教學方法的嘗試有利于學生閱讀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高中英語教學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燕敏.對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思考[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5(10).
[2]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Longman,1996.
[3]丁筱燕.新標準 新理念 新課堂:Britain and Ireland一課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09).
?誗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