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超
摘 要:自新課改實施與推廣以來,廣大一線語文教師認識到了閱讀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開始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通過閱讀飽含激情與活力地去認知和學習,最終全面提升語文素養。結合一線教學實踐對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注重閱讀教學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聲情并茂;思考熏陶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知識面很廣泛,語文知識的積累除了基本的教材知識外,還要通過大量的閱讀進行積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教材為藍本幫助學生樹立注重閱讀的意識,引導他們掌握閱讀的技巧和方法。鑒于此,本文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例討論幾點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能的方法。
一、抓住課堂,指導閱讀
閱讀是輸入信息的方式,是語文教學的第一關卡。我們可以通過閱讀讓學生積累字詞句等基本知識,還可以讓學生揣摩作者的情感,從而學習和掌握情感表達技巧。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閱讀教學。
先讓學生朗讀,我們仔細傾聽他們在朗讀過程中所掌握的字詞、音節以及字義等語言要素的理解,這樣便于我們及時給予他們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朗讀也有助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然后經過教師啟發解決問題,提升自我閱讀能力。學生朗讀之后,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如下引導:(1)教師范讀。范讀就是教師在完全領會文本的基礎上,給學生示范朗讀,整個過程要精神集中,聲情并茂,這樣才能給學生樹立榜樣,充分激活他們的誦讀需求,指導他們很快進入角色進行閱讀和理解;(2)學生精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范讀之后就要讓學生根據文本內容的理解參照我們的范讀藍本進行精讀。精讀不只強調讀,還包涵理解和感悟的過程。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我們一定要先通過飽含情感的范讀喚起學生的情感,把學生帶到朗讀的氛圍中,然后再讓他們仔細揣摩,帶著情感去體味,尤其針對“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這樣的重點描物狀景句子,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指導學生體味、誦讀,這樣才能讓人讀出情感,產生整體的感覺,學習和描摹作者的表達技巧。
二、設置問題,啟發思考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抓住教學內容的關鍵節點,以切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方法來設置啟發性問題牽引學生思考,幫助他們發散思維。例如,語文八年級中的《背影》是一篇感情真摯的寫人散文,語文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切體會作者的情感,我們可以在閱讀之前設置如下問題來啟發學生深入思考,體味情感:(1)“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征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2)“仔細閱讀體會作者以怎樣新穎獨特的描寫角度進行細致描寫,體會了怎樣的父子情?”……這樣設置問題就可以統攬全局,讓學生在閱讀前心里有個明確的閱讀、認知目標,然后邊閱讀邊體味,最終掌握文章的精髓,學得文本的表達技巧。
三、解密背景,溝通情感
初中語文教材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起著啟蒙學生精神良知的作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名篇都有其特定的人文和歷史背景,學生只有全面了解文章背景才能真正與文本溝通情感。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解密相關背景,讓學生體情揣意,發揮想象,獲得更高的審美和情感體驗。為了展現作品情感熏陶價值,教師首先要被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所打動感染,教師再用這種感情去打動感染學生。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性、智能性方面的內容,也要備情感性、體驗性的內容。例如,教學語文教材中的《鄉愁》時,教師可以介紹“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十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于上海、重慶等地。二十二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1971年,二十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同時,教師也可以簡單介紹臺灣與大陸的溝通難點,只有這樣全面的介紹,才能讓學生站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進一步理解鄉愁的特點。
本文是筆者聯系多年的一線語文教學實踐對如何在課堂上指導閱讀教學的分析與探索。總之,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學生只有通過有感情的閱讀才能掌握基本詞句用法,才能深刻體味作者的情感表達方式。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能喚起學生的閱讀需求,從他們的認知規律出發進行啟發和引導,讓他們通過閱讀積累知識、體味情感,全面提升自身的文本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張連吾.新時期初中語文注重閱讀教學[J].課外語文,2014(22).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