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森鳳
摘 要: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要陣地,而對于生物學科而言,實驗則是課堂的核心與心臟。有效展開實驗教學,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展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然而,在如今生物實驗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常常會出現“滿堂灌”,甚至會忽略實驗教學這一環節,所以存在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不顯著等很多問題,需要教師進一步探索。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
一、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對學生發展的意義
實驗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生物這樣的學科來說,帶著學生走進生物學科的實驗世界
遠比單純的說教有效得多,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實驗教學能夠讓學生真正地融入課堂中,成為課堂的主人,無論是實驗成功后的喜悅還是失敗的體驗,都將成為學生的成長記憶。生物學科于初中開設,學生本對它充滿了好奇,而實驗教學更是奪人眼球的一個環節,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合理利用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潛移默化中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為高中的生物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各種電子工具充斥著人們的視野,教師作為課堂的掌控者更不應該落伍,特別是生物教師,應學會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當然,在實驗教學中,教師不應產生對多媒體過多的依賴心理,切忌本末倒置,實驗操作過程中還是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和觀察,進而了解植物細胞的結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無論是動手操作,還是親身體驗,都要比死記硬背教材上的實驗步驟事半功倍。從而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2.多開展課外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與其他學科不同,生物學科與生活的聯系尤為密切,春天里頑強地沖破土壤的一株小
草、學生家里的一棵盆栽、魚缸里的一條金魚、學校的花園里飛過的蝴蝶,都可以延伸出很多生物學科的知識。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組織春游、秋游的方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譬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親自采集蚯蚓、觀察蚯蚓的爬行,草履蟲的應激性等等,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親自動手,試驗后再將它放回大自然,并且間接理解生命的真諦,相信這樣的過程一定會在他們的腦海里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3.轉變教學方式和教學環境,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不愿意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去做實驗,總是教師做、學生看,或是很多的實驗集中到一節課做。這樣雖然節省了時間,但是學生又能記住多少呢?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師應從自身出發,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材的變化,隨機應變。同時,教師是課堂的掌控者,只有不斷地調整教學內容,實現有效的管理,才能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新時期,學生在變,教學內容也在變化,教師更要在實驗教學中不斷改革、不斷完善,做到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4.研讀學生的心理狀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雖然教師不應該把學生放在對立的位置上,但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狀
況,才能根據對學生的了解制訂自己的實驗教學計劃,不斷在實驗中鼓勵學生,增加學生的自信,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加深師生間的
感情。
總而言之,實驗教學是整個生物教學的關鍵所在,無論如何都是不容忽視的,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會使初中生物教學事半功倍。然而,如何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每一位站在最前沿的初中生物教師言傳身教,從教學經驗中摸索規律,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夏玨.淺議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5).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