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明 陳曉 李紅玫
摘 要 為進一步推進貴州省清鎮市生態農業發展,對入駐清鎮市的種養殖企業、合作社、大戶進行調研,并與當地鄉鎮黨政領導、農業部門負責同志、有關企業負責人和農戶進行了座談交流,總結清鎮市生態農業發展狀況,取得的成效和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對策建議;貴州省清鎮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2-114-03
1 清鎮發展生態農業的宏觀背景和實際需求
1.1 生態農業發展情況
清鎮市生態農業建設起步于2011年,經過3 a的發展,在理論和建設實踐上均取得較大進展,總結和推廣了一大批適宜清鎮市的典型生態農業模式和技術,成效非常顯著,特別是近幾年,隨著“三品一標”認證工作的開展和全國綠色食品標準化基地和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的整體推進,清鎮生態農業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1.1.1 主導產業發展情況
2011年至今共實現蔬菜播面7.33萬hm2(次)以上,總產量達145萬t以上,總產值達33億元以上;實現肉雞年出欄1 000萬羽左右,生豬年出欄20萬頭左右。
1.1.2 生態農業技術和生態模式大面積推廣
近年來,清鎮市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總結和推廣農業生態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畜(禽)-沼-菜(牧草)生態模式。該模式在衛城三聯奶牛養殖場、衛城新發溫氏肉雞養殖場和站街席關肉豬養殖場附近得到大面積推廣。該模式推廣方式靈活,可以為一家一戶,也可以是養殖場,一方面可以提高蔬菜、牧草品質和價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降低化肥、農藥的施用量,而且還可以改變土壤理化性狀,優化了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可以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村各行各業的發展。二是果園林下種養生態模式。該模式可以降低果園病蟲防治、除草、施肥等管理成本,實現以短養長,促進農業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如新店鎮林下中藥養雞基地,肉雞銷路好,價格比一般肉雞高出2元/kg。
1.1.3 農業面源污染得到一定控制
堅持“增產、經濟、環?!钡目茖W理念扎實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工作,2011年至今,共抽取土樣4 440個,分析測試土樣4 140個,指導糧油、蔬菜生產測土配方施肥6.67萬hm2以上,經測算,每667 m2減少了不合理的施肥量5 kg。年定點植保監測統防統治面積達0.81萬hm2(蔬菜0.2萬hm2,水稻0.37萬hm2,玉米0.24萬hm2)。且在紅楓湖鎮大沖村建立病蟲害標準觀測場1個。
1.1.4 “三品一標”認證及標準化基地建設步伐加快
目前,清鎮市綠色食品認證11個(蔬菜11個),有機轉換食品認證25個(蔬菜22個、茶葉3個),綠色食品和有機轉換食品認證均居全省第一。
1.2 優勢條件
1.2.1 具有發展生態農業所必需的優越的生態環境和區位優勢
清鎮市屬于貴州省黔中地區,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屬于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境內有滬瑞、廈蓉、貴黔高速公路和成貴高鐵經過,鄉村公路已基本硬化。光纜通訊網絡已全面開通使用,森林覆蓋率37.5%~50.2%,四周有紅楓湖、百花湖、東風湖、索楓湖等四湖環繞。中間有貓跳河、暗流河貫通,水域面積豐富,風景宜人,距貴陽市市城20~50 km,且都在全程的高速路旁,處于貴陽市半小時經濟圈內。具有路程短、運輸快、費用低的優勢。是省會貴陽蔬菜等重要農產品“保供”主要生產基地,蔬菜、肉雞、牛奶等農產品數量和品質領跑全省,隨著國家對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放寬,各地經濟快速增長,居民收入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優質農產品和生態休閑游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這為清鎮市生態農業發展和生態旅游開發帶來難得的機遇。
1.2.2 具有發展生態農業所需的良好政策和工作基礎
清鎮市編制了《清鎮市2011-2015年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出臺了《中共清鎮市委 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意見》,《中共清鎮市委 市人民政府關于以誠信農民建設為抓手全面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諧進步的意見》《誠信農戶、誠信村民組、誠信村、誠信鄉鎮、誠信企業、誠信政府機關以及星級誠信農戶和A級誠信農業龍頭企業的評定標準和辦法》,在農戶、企業和政府機關中全面開展誠信創建活動。配套制定失信懲戒誠信獎勵制度、制定誠信農戶財政獎補扶持政策和培訓措施,形成了誠信優先優惠的利益導向機制。市委市政府專門出臺誠信農戶“七大扶持”政策,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基地走,基地跟著誠信走,誠信跟著實惠走”的建設原則,每年市財政預算1 000萬元資金按農戶占60%、企業占40%,重點對星級誠信農戶、A 級誠信企業在產業發展上貸款給予貼息。金融部門借助政府主導的誠信建設評價平臺,對誠信農戶開發的誠信三優貸款辦法,大力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充分發揮金融部門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實現了“銀企”“銀農”共同發展雙贏。有力地激發了廣大農戶和企業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清鎮市現代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清鎮市生態農業的成效與創新
2.1 取得的主要成效
2.1.1 初步構建了清鎮保供蔬菜周年生產的基地體系
2011年至今,以各鄉鎮區域氣候、生態條件為基礎,結合貴陽市保供蔬菜品種需要,初步形成了蔬菜周年生產上市格局。重點在貴黃沿線和321國道沿線的紅楓湖鎮、站街鎮和衛城鎮交通方便、生產基礎好的區域布局構建大宗蔬菜常年保供專業蔬菜基地,在暗流鎮布局夏秋以辣椒、白菜為主的周年保供蔬菜基地,在新店鎮鴨池河低海拔區域和高海拔區域布局以豌豆品種為主的梯次周年生產基地,形成了不同生產基地周年生產銜接模式和同一基地不同海拔層次周年生產銜接模式。如紅楓湖鎮大沖村、右七村、簸籮村等就形成了速生葉菜周年多茬生產的種植模式(如青梗菜/生菜/油麥菜/芥菜/莧菜等)。
2.1.2 初步構建了農業高效生態化栽培技術體系
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基本要求,推廣露地節水灌溉、高廂覆膜、微蓄微灌等配套技術,以殺蟲燈、色板、性誘劑、生物制劑等綠色防控措施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如在“兩湖一庫”保護區紅楓湖鎮大沖村、右七村等建立了新型生態環保農業投入品綜合應用綠色蔬菜示范基地200 hm2。通過這些生態環保投入品的配套綜合應用,綠色蔬菜核心基地每667 m2可減少農藥施用4~6次/a,用藥量下降50%以上,土壤有效成分也得到顯著提高,并且基地土壤重金屬含量得到有效控制,達到了國家綠色食品規定,蔬菜產品農殘也控制在國家規定范圍內。
2.1.3 探索了新形勢培植新型農業產業的機制和農業投入機制
探索了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形勢下,面對市場培植新型農業產業的機制和農業投入機制。近年來,各級各部門逐步認識到農業部門工作的方向性和工作方法的重要性,相應加大了綜合配套投入,有效促進了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加快了產業培植和發展的速度。如貴陽市交通局、移民辦與水利局等部門的項目資金逐步向農業生態化基地傾斜,3 a用于蔬菜生態種植項目基地的溝渠、路、大棚和噴灌等設施的綜合配套建設就達2 000多萬元,有效促進了新形勢下新產業培植和發展機制及農業投入機制的建設。
2.1.4 引進和培育了一批農業重點企業
2011年至今,清鎮市引進了溫氏、三聯、長津、青遠、萬豐、一代、華慧等71家企業,榮獲貴陽市級龍頭企業的17家,省級龍頭企業的7家。組建并培育了清鎮市茂源、柿花合意、富云、維鳳、懷貴等205家合作社,榮獲貴陽市級示范社的4家,省級示范社的2家,國家級示范社的9家。如溫氏公司在衛城新發年可提供13 000萬羽的雞苗場,以三聯公司為主的衛城、犁倭等地可以容納12 500頭奶牛的養殖場,長津公司在紅楓湖鎮右七和駱家橋的66.67 hm2以上的速生菜生產基地,柿花合意合作社在犁倭下壩村的66.67 hm2以上的花菜周年生產基地等。通過以企業和合作社為紐帶,積極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產、供、銷一體化農業推廣模式,結成比較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將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有效分開,公司和農戶的各自優勢得以發揮,形成合力,抗風險的能力增強,取得了雙贏效果。
2.2 清鎮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創新點
2.2.1 培植并推廣應用了“基地到餐桌”的網絡直接配送現代產銷模式
依托企業,針對貴陽市VIP高端消費群體,通過開展“基地到市民餐桌”“農超”“農社”“農校”等多種對接方式和“物業網”平臺,實現了基地直接到餐桌和市民餐桌直接訂購以及基地到超市、基地到學校、基地到社區的現代物流產銷模式,減少流通環節。如清鎮青遠公司在貴陽配送的“府上良品”蔬菜就是采用網絡物流直接配送模式。
2.2.2 培育品牌,實現農產品品牌銷售
培育了“順手1袋”“青遠”“黔長津”“廚之愛”“日日新雞蛋”“山花牛奶”等地方農產品品牌,實現了清鎮農產品品牌化銷售。
3 清鎮市生態農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農業面源污染
農戶在傳統的種植業中由于不科學的施用化肥和農藥,部分未被農作物吸收的農藥、化肥殘留在土壤中,以及生活垃圾和畜牧垃圾的排放,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終通過雨水流入溝渠、河道而污染水源。
3.2 農民思想觀念落后,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目前,由于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是農村的中老年群體,他們還習慣于傳統的耕作方式,對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保守落后,市場意識淡薄,生產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導致農業產業化基地不穩定。
3.3 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脆弱,抵制自然災害能力差
清鎮市農村存在山多、平地少,由于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農業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農業災害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發生頻繁,主要有倒春寒、秋雨低溫、冰雹、暴雨、大風等,加之農民抵御災害的能力和基地配套基礎設施較弱。
3.4 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程度低
從當前清鎮的龍頭企業來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主要以“訂單”農業為主,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通過簽訂合同建立協作關系,對農戶生產給予扶持,提供各種服務,農戶根據合同規定進行農業生產,為企業提供農產品。但是,在“訂單”農業組織形式下,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關系相對松散,當市場行情看好時,農戶更愿意將產品拿到集市上賣,謀求更高價,當出現產品賣難問題時,農戶又要求企業收購。由此引發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居高不下的交易成本,無法控制產品原料供給的穩定性,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可持續性和經濟績效。
4 清鎮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積極宣傳生態理念,實施生態農業戰略
通過多種方式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理念,使消費者更加青睞生態農產品,使農業生產者更加自覺地發展生態農業,要把生態農業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模式。樹立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觀念,進一步認識生態農業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切實把生態農業列入建設生態清鎮的重要內容,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農業。
4.2 科學制定中長期規劃,梯次推進生態農業建設
根據清鎮市實際,制定生態農業建設中長期規劃,明確生態農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一要著眼于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與條件;二要著眼于優化農產品質量結構、區域結構和市場結構;三要著眼于消除潛在危害因素。重點防治城市和工業污染,控制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面源污染,防止農業環境惡化和農產品污染。同時,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條件,利用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應用綜合措施改善和恢復生態功能。
4.3 多方籌集資金,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政策扶持力度
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要立足本地實際,實行個人、集體、國家三結合,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投入。把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農田建設、水利建設與生態農業建設結合起來,把單項建設變為綜合建設,發揮專項資金的綜合效益。整合部門資金、鼓勵農民自籌資金、引進外資和私人投資等多種籌資形式,加快生態農業步伐。在上級資金投放上,重點支持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在稅收、信貸、服務等方面實行傾斜,引導有關單位和個人積極投資興辦循環農業重點工程和龍頭企業項目,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
4.4 加強“三品一標”認證和品牌創建
以龍頭企業為依托,發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通過大力實施生態農業標準化,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鼓勵農產品商標注冊,開展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加大營銷推介,強化監督管理等工作,提高清鎮市農產品品牌上市率,培育、做強做大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市場占有率高的名牌農產品,促進農業品牌化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4.5 積極健全制度,提高生態農業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生態農業生產檔案制度,實行生態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通過生態農產品安全生產的環境控制、投入品控制和關鍵技術環節監測,實施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優質優價。積極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參加農產品展示、展銷和農業推介活動,大力開展農產品市場營銷,提高市場開拓能力。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