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璇
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的差異,數(shù)學課堂難免存在一些偏頗、缺陷。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味的說講、簡單的重復和機械的催問,那么課堂教學活動會缺少深度和活力。因此我們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結合課堂實際,捕捉精彩的瞬間,給予學生有效的引導和巧妙的點撥,讓課堂上的巧引妙領來促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教學活動充滿生機、變得精彩。
布魯納說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學生正是在不斷地發(fā)生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獲得了豐富的知識、提高了學習的能力。而課堂中經(jīng)常會碰到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有意無意的不和諧的回答,或是錯誤的結論。
一、順錯改錯,拓展思維
在有關“行程問題”的課堂練習中,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兩列火車分別從深圳和汕頭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78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0千米,甲車開出1小時后乙車才開出,再過2小時兩車相遇,深圳到汕頭的鐵路長多少千米?解題時有一部分學生列出了這些錯誤算式:①(78+70)×(1+2);②(78+70)×2 ;③(78+70)×1。讓學生講完正確的算法后,本來我想馬上進入下一道練習,可是當我抬頭看到剛才列錯算式學生的臉上那沮喪的表情,我不忍心。就在此時,我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何不把學生的錯誤答案當作一種教學生的現(xiàn)成資源進行開發(fā)呢?如果給這些錯誤算式各編一道適合它的“解決問題”題目,對列錯算式的學生會不會有幫助呢?而且還可以拓展其他學生的思維,兩全其美。于是我沒有丟棄這些錯誤資源,而是問:如果要使這些算式正確該怎樣改編這道題?這時全班學生都興奮起來,連幾個做錯題的學生也來了興趣,紛紛舉手回答,把題目改編成用上面三道算式解答的題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教師如果能將課堂中出現(xiàn)在學生身上的錯誤巧妙開發(fā)利用,錯誤也能成為一種極其寶貴的教學資源。本節(jié)課我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錯誤,處理錯誤,讓學生給錯誤的算式改編一道適合它的題目。這樣既保護了回答錯誤學生的自尊心,又激起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還拓展學生的思維,達到一題多練,一題多得的效果。
二、將錯就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
復習單位間互化時,我從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做法出發(fā),進行引導點撥,不僅引出正確的想法,還“將錯就錯”,拓寬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做復名數(shù)改寫成用小數(shù)表示的高級單位的單名數(shù)時,有這樣一道題:“5千克60克=( )千克”。解答該題時,大部分學生的想法和教材上的方法是一樣的,把5寫在整數(shù)部分,把60克改寫成0.06千克,合起來就是5.06千克。而有一個學生卻改寫成了“5千克60克=(5060)千克”,這很明顯是錯誤的。但是,為了弄清這個學生是怎么想的,我就請他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他說:“我先把5千克改寫成5000克,然后再把5000克和60克合起來……”說到這兒,他遲疑了一下,“老師,我知道錯哪了,這里要求改寫成千克,我把它改寫成克了。”我本想讓其他學生討論一下,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時該學生又站起來說:“老師,我這道題可以繼續(xù)作完,把5060克的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3位就是5.06千克了!”從他激動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他獲得成功的快樂。多好的思路呀!這樣的“將錯就錯”,舉一反三,既豐富了知識,又拓展了思路,學生求異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學生的“錯誤”是寶貴的,課堂正是因為有了“錯誤”才變得更加精彩。在數(shù)學教學中,生成性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學生的問題、困惑與錯誤都是重要的生成資源。課堂教學中的錯誤,對學生來說就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對教師來說是一次機遇,師生通過集體查錯、思錯活動獲得許多新的啟迪,讓課堂教學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對于這些錯誤,我們不要掩藏它,而是站在數(shù)學價值的角度上重新審視它,發(fā)掘它內在的“閃光點”,對其作新的探索與研究,善于把握與捕捉,把錯誤變成收獲。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動態(tài)生成的開放系統(tǒng),它要求教師要獨具慧眼,捕捉精彩的瞬間,找準引導的切入點,采取相應的策略巧引妙領,使教學過程節(jié)奏起伏有致,充滿情趣和靈氣,收獲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