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輝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社會對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越來越重視,而語文教學則是培養學生發展的最基礎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便是學生學習的啟蒙與基石,下面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和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從而探討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進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59-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新課程改革要求的不斷更新,小學語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基礎,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老師教,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創建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因此,本文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和現狀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提出幾點小學語文教學的新穎方法,內容如下。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語文是中國人學習漢字、學習其他課程的最基礎性語言,它更是中華文化傳承和發揚的最好媒介。而小學語文教學是整個學生時代語言教學的啟蒙與引導,它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文字認知能力、溝通能力、交流能力等的基礎。而且,教學方式的正確引導,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開發思維、提高學習興趣的鑰匙。
二、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問題
1.固定的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以老師為主導,老師站在講臺上講解,學生坐在下面聽講,單調、乏味的課堂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求知欲、自主學習能力和積極性,也使得老師授課很累。不僅老師的講解沒有得到良好的吸收,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沒有得到激發。在現代科技發達的社會,固定的死教書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而且也不能良好的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實踐性。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應與時俱進,學校應多開展一些老師、教材、教學方法的研討會議,適時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老師教學經驗的缺乏
一些缺乏教學經驗、沒有教學策略、個人文化素質低下的老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只是采用硬是教育的方法,根據大綱要求將本節課應該講解的內容千篇一律的灌輸給小學生,沒有新穎的課堂引入內容,沒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題,課堂講解不分主次,從而造成小學生學習的厭倦性,也忽略了小學生思維激發、積極主動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3.情感交流的缺乏
小學生語文教學是小學生學習的開始,孩子的世界與想象力是比較豐富多彩的,而傳統的教學都是以老師為主導,只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從而讓學生對老師形成了一種畏懼感,因此在學習中的興趣被打消,不僅學習效率不高,而且對小學生心理也有一定影響。而心理學家這樣描述,有效的情感交流與接觸,可以促進小學生的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從而激發其潛在求知能力。老師一味的傳播教育,不與小學生進行良好的心靈溝通,培養朋友的友誼之情,不了解學生的想法,因此偏離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三、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探析
1.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是以學生為課堂主體,讓學生在和諧、自由的教學環境中學習的一種方式。不以老師的授課為主導,創建一種融洽的學習氣氛,學生可以分小組學習,老師做教材內容的引導,可以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能力,以小組回答或獎勵的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輕松學到教材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小學生整體的語文水平。
2.改變固定的教學模式,將多媒體教學納入到課堂中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固定的老師講學生聽,不僅枯燥乏味,而且不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計算機功能的不斷開發,多媒體教學已經逐步走入教學課堂。多媒體教學是利用電腦投影的方式,將圖畫、聲音、景色、動畫等多種動態效果集合在一起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由于好奇,會努力學習和探索,不僅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也促進了小學生的腦力開發和思維運轉,從而提高了小學生的語文水平。
3.提高老師的教學能力和情感培養能力
小學生的語文教學是學習語文及語言的基礎,因此老師一定要提高并不斷培養自身的語文水平和素養,在課堂教學中不斷總結并開發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同時老師可利用娛樂課堂或自習課時間,多與小學生進行溝通或一起娛樂,促進學生對老師的愛戴與友誼之情,通過情感交流來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是提高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基礎,也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橋梁,所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加強多媒體教學的使用,提高老師的教學能力,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和發展的良好方法。
參考文獻:
[1]吳明霞.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5(03).
[2]張建平.小學語文詞語教學方法攻略談[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2).
[3]董鑫.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的幾點嘗試[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