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提高都有很大價值,堅持理論的徹底性是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和地位的重要途徑。本文首先分析了理論徹底性的概念,然后分析了高校思政課教學與理論的徹底性的結合,最后分析了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堅持理論徹底性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以供廣大讀者參考。
【關鍵詞】思政課 理論徹底性 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68-02
一、理論徹底性的概念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導言中,馬克思提出了理論徹底性的命題:“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因此,理論徹底性的定義,簡單而言就是:正確的理論能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特性。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據,只有把握事物的根據才能徹底理解理論,否則就是錯誤或者膚淺的力量。徹底的理論就是真正的理論,是高度抽象的理性東西,也是對事物實質的正確反映。而沒有對理論進行徹底性認識,就不能說服人,也就沒有生命力,沒有抓住事物的根本,對理論會產生消極的作用。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對高校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方面的教育,如果沒有堅持理論的徹底性,不僅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和說服力,而且還會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造成事與愿違的結果。
二、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理論的徹底性
(一)理論徹底性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科學性的內在根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向課程體系轉化的成果,開展高校思政課教學,對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徹底性、科學性的,從根本上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理論是徹底性、科學性的。高校思政課的內容有著明確的甚至可以說是鮮明的立場和結論,在面對重大問題時,高校思政課從不含糊不清,態度不明。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為適應社會時代的要求,也相應地有了豐富和發展。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科學性,也體現在與時俱進上。要善于針對變化發展的社會對象,不同教育背景和知識背景的學生對象,做出相應的改變,實現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得教學活動能夠科學合理的進行,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規律。因此,我們說理論的徹底性,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科學性的內在根源所在。
(二)理論徹底性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價值觀的決定因素
教學價值觀是指“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人們對教學這一活動的價值信念、價值目標、價值標準、一般價值規范穩定的思維模式,教學價值觀具體體現在教學的每個構成要素中。”[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論課程,它肩負著更加重大的責任,要引導當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是傳承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者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這方面還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某些教師沒有將教育價值內化到教師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對教育價值的選擇僅僅停留在了“傳遞知識”上面,忽視了對學生技能、技巧,甚至是能力和智力的提升上,忽視了素質培養和素質訓練。在這個時候,只有堅持理論的徹底性,才能使得教師深刻認識教育教學價值觀念,不斷用價值觀念指導自身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其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和實踐模式。只有通過堅持理論的徹底性,才能使教師感受并且認同其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觀,堅持和樹立正確的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價值觀,用正確科學的教學價值觀,指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廣泛開展。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堅持理論徹底性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是落實立德樹人和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徑,堅持理論徹底性是其中非常基礎的環節,如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貫徹理論徹底性,本文認為應該處理好幾對關系,詳細來說主要包括:
(一)“教材”和“教學”的關系
目前我國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直接領導下編寫的,代表了目前我國國內思想政治研究的最高水平,有著很大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所以教材是教學的基本內容,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其發展規律,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堅持理論的徹底性就需要處理好教材和教學之間的關系,在吃透吃準教材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教材的精神實質,從而完成理論教學任務。首先應該反映教材的整體性,比如思政課的四門課程是一個整體,其內容具有統一性,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指導思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中國近代歷史又告訴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是我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其次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做到科學理論和科學精神的統一,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就要堅持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還要做到理論與現實的統一,比如中國近現代史強調了社會發展歷史,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發展歷史就是中國化的過程。最后,教學必須反映出教材體系到教學體系的轉換,因為教材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特征,而實際教學則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具體性,所以兼顧好教材的穩定性和教學的時代性是理論徹底性的重要環節,這樣就需要高校理論老師在忠于教材的前提下,設計合理的教學體系,做到貼近生活和貼近實際的效果。
(二)“進課堂”和“進頭腦”的關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在宣傳馬克思主義,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進課堂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然選擇,也是高校教育培養的主要方式和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課堂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要渠道,也是貫徹其徹底性的重要方面,但是理論課進課堂和進頭腦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由于學生思想觀念和功利主義的影響,很多學生將思政理論課學習看作一種形式,甚至一些高校必須利用各種手段強制學生上課,而這種進課堂的教學方式并沒有實現思政課的進頭腦,更不可以實現理論徹底性的貫徹。因此,高校思政課進頭腦應該完善一些環節,主要包括:第一,強調理論灌輸,特別是學生不知道和感興趣的理論,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第二,發揮教師的能到作用,理論教學是思想上的接觸,所以教師應該是一位自我風險和道德高尚的人,所以他們應該用自己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在尊重理論課科學性和規律性的基礎上進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效果。
(三)“考場內評估”和“考場外評估”的關系
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科學評價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環節,也是對理論徹底性堅持效果的評價。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既包括顯性部分,又包括隱形部分,前者比較容易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注意,而后者則往往會忽視,導致在實際評估時出現了困難,也不能對其中比較差的環節進行改進,最終影響理論徹底性的貫徹。因此我們必須用辯證的方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多方位和多層次的評估,將其顯性效果和隱形效果結合起來,對教學進行全面的評估,對其中存在較大缺陷的環節進行及時改正,從而切實堅持理論的徹底性。目前高校在顯性效果方面采用的是考場內評估,比如考試、論文、調研報告等形式,從而檢驗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同時還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理論的徹底性又不能離開考場外評估,也就是對學生行為的評估,通過調查學生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否堅持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等內容,并將這些理論落實到行動中,從而對理論徹底性進行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
[2]馬志穎.教學價值觀再認[D]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5:7
[3]賈耀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及原因[D].華中科技大學,2011.
[4]張敏.“微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03:55-59.
[5]范穎.高校“思政課”學生考核方式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12:165-166.
[6]項福庫,何麗. 創新教學模式,促進思政課教學可持續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