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蓮 武冬梅 于連生 周實
【摘要】大學化學實驗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鍛煉學生的科學運用能力與創新思維,是學習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為更好的適應課堂教育,以及學生的思維模式,大學化學實驗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創新,以求適應教育改革與時代要求。本文從大學化學實驗的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并提出一系列改革形勢,希望對今后實驗課程的改革有一定影響。
【關鍵詞】大學 化學實驗 改革 創新 能力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教改工程項目,項目編號: JG2013010517。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61-02
實驗教學與創新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實驗室的配備水平與教學質量同樣也是高校辦學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瘜W是一門實驗科學,沒有系統的實驗技能是很難由創新的。大學化學的理論知識通常是教授學生相應的原理與形式,讓學生更好的明白學科專業術語與應用價值,而化學實驗除了通過實驗來得到相應的新知識、新現象、新結果外,更多的是讓學生在實踐性活動中學習、鞏固和深化對于前期理論知識、實驗操作、注意事項的學習,更好的激發學生對于化學學科的喜愛,培養他們的自主行與操作性,挖掘其創造性。在如今競爭激烈的時代,競爭的核心就是人才,而創新性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一、高?;瘜W實驗教學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高校物理化學實驗在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綜合設計能力方面具有顯著作用。但是高校物理化學實驗多為課本理論知識的驗證性實驗,都是固定模式的重復性操作,嚴重缺乏設計性的綜合實驗。也正是缺少這一能力的訓練,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相應的動手思考能力。
二、高?;瘜W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培養
1.探究改革實驗教學 鼓勵學生自主創新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是實施化學教學的重要手段,但是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總是以統一形式的教案與實驗思路,按照預定的實驗流程進行。這樣的實驗教學太過死板,禁錮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深入性探究精神。因此對于化學實驗的教學形式要重視學生的體驗與感受,要讓學生自主創新,不再用現有的形式與步驟來圈定教學過程,讓學生自主研究進行線路與流程的總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實驗。教師在進行引導的過程中還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與重要要素,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大膽進行實驗假設,去實踐自己的創意與思想,而且還要要求學生在實驗進行過程中關注各組的交流與討論。最后在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操作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學生對于這一理論與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2.整合化學實驗內容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縱觀傳統教學過程,教師通常將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等內容分別授課,其中的實驗只需要單獨一科的內容,甚至是一章節的內容就可以完成,造成了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因此對于今后的化學實驗課程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從實驗中選擇一些典型項目讓學生進行操作,以便較深學生對于這一部分理論的理解,同時達到對相應儀器、設備、藥品的熟悉與掌握,保證自己能夠在實驗操作中保證相應的系統化與穩定化,而后的時間可以將各科間的理論內容進行有效穿插,將內容進行連貫化處理,可以讓學生養成全方位、總結化解決問題的能力。
3.改革實驗考核方式 鼓勵學生創新意識
考核方式不僅可以反映學生這一時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是教師進行信息資料、成果評判的重要依據,是教師所看重的教學成果。但是以往傳統形式的考核方式依據的知識實驗報告的成績與學生出勤率進行評定,這樣的考核方式不能充分體現實驗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樣也不能顯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與創新能力,因此想要更好的達到化學課堂的自主、創新改革,應該以學生自主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為評定標準,對于能夠積極參加創新性實驗操作,并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給予相應的成績加分,作為一種肯定與鞭策,同時也是對其他學生的一種激勵。
4.實驗課堂通力合作 確定學生主體地位
在化學實驗進行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量學生的自主性,要多給學生一些思考時間,不可將操作步驟與化學現象等重要實驗信息全盤托出,要明白學生才是學習和實驗過程的主體,教師只是指引著與合作者,是協助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教師的教學形式其實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認知方式,教師在實驗中應該將問題的提出者、現象的回答者、器材的提供者都交給學生,讓學生發揮自身的創造性與能力來尋找實驗的結論,這樣的課堂才是新時代需要的,這樣的課程教學才真正完成了探究實驗、討論交流、比較歸納、總結應用的過程,才是真正的共同協作、共同探究、共同學習,學生與教師間彼此發揮了最大的作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對于學生自主能力與創新意識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多開設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能力性,促使他們養成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更好的完善自身的科學架構與自我修養。同樣加強大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這樣相輔相成的效果,對于學生的能力提高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