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華
摘要:任何學科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教學更是如此。數學,不是一門神秘的學科,而是一門與生活最貼近的學科。讓數學知識服務生活,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數學思想與數學思維是當代初中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探究
經??梢月牭綄W生說:“老師,我最怕數學了,總是覺得數學太難!”在很多學生的眼中,數學是一門“枯燥、難懂、無聊、不知所云”的學科,多數學生總是對數學有種莫名的恐懼感,不知道應該用何種方法能夠學好這門課程。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脫節。因此,如何讓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重新擁有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改變數學的教學方式,讓教學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這是現階段新課程改革以后教師應首要考慮的問題。下面筆者就“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探究”這一話題,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教師要善用生活事例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有了學習動機,學生才會有積極主動學習的動力”。這是教育心理學中經常提到的一句話。來源于生活的各種情境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探求欲與求知欲,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所以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多多總結,聯系實際,逐漸養成在生活中挖掘題材的思路、習慣,列舉出的題材事例要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激發學生好奇心。
例如,在講到概率統計的時候,筆者先給同學們講述概率這一門學科是怎樣從賭博中出現的小問題演化出來的數學學科,集中了學生們的注意力。然后講述了一些概率統計的基本概念,接著聯系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如“學習好壞的可能性分析”、“尋找小羊上山吃草的路徑方法”等這樣的短句,讓同學們自己排列出所有的組合情況并選擇出其中對的短句,計算符合口語邏輯的短句在所有短句中所占比例,最后再用概率的數學理論方法講述一遍如何排列組合。這樣一來不僅沒有讓學生對新數學課產生陌生情緒與恐懼情緒,而且還加深了他們對新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二、教師應巧借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認知數學
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的影子,數學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細微之處。如何培養學生留意生活的意識,培養一雙善于觀察生活的“慧眼”去認識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顯得尤為重要。針對中學學生好動、積極的特點,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學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對于數學這一抽象學科的具象認知。
例如,在講述立體物體的三視圖時,筆者先讓學生分為幾個不同的小組,讓各組的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不同的幾何體,讓他們在制作的過程當中清晰地認識這些幾何體是如何構成的,這樣不但使得學生能快速畫出其三視圖,還可以知道它們的表面積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它們的體積又是如何計算等。除此之外,在團隊協作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當中,學生相互之間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團隊精神,加強了相互協作的能力,提高了各自的各項素養,提高了手與腦的協作能力,真可謂是“一石多鳥”。
三、走出教室,真正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學生學好數學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能讓他們更加快樂地學習數學,在數學中體味生活,在生活中品味數學的魅力。讓學生融于數學,首先要做的是讓數學融于生活,讓學生在生活探索中品味數學的獨特魅力。貼近生活走出教室,讓學生在戶外的點滴中發現新知,開展戶外數學生活小課堂是真正貫徹創新教學方式的必由之路。
這種教學方法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每個學期開展的次數不可過多,否則會影響教學進度。但也如俗語所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進行這樣的戶外課堂教學為學生與教師帶來的好處有很多。例如,測量一些實物數據培養學生使用工具的能力和手腦結合的能力;如何分工以及如何能夠更快地完成任務,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如何設計課程,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體會到更多數學魅力,培養教師創新教學的能力,等等。
例如,三角結構與四角結構穩定性的對比以及在生活中的事例;樹影里的相似三角性;計算某一時刻旗桿與其影子組成的三角形的夾角等。
安排好小組人員,安排組長、測量員、數據統計員以及統計發言人等。提前準備各項任務所需要的工具,確保在進行戶外課堂教學時不會因為少了某種工具而導致課堂無法進行。
教師要安排一個安全的環境作為戶外課堂,并且時刻注意為學生做指導,排除安全隱患,將自己在課前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及時記錄下來,以免在下一次課堂再出現。
在每完成一次這樣的戶外課堂以后,只要布置的課業合理,學生也能夠完成相應的任務,相信學生們都會在課堂實踐當中收獲屬于自己的經驗與知識。
四、制定個性化的作業,充分展示學生的獨特性
中學的學生是富有活力、激情與個性的群體,他們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而且朝氣蓬勃。對于這一特點,教師在制定作業的時候可以考慮針對性地布置個性化作業,讓學生在面對相同的題目、相同的作業時不至于產生無聊感。其實,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我們都渴望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我們總是因為生活的些許不同而莫名興奮。
例如,在講授完《拋物線的解析式》的課程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一道比較新穎的題目:根據本堂課所學的有關知識,請你計算出自己拋出鉛球的拋物線的解析式,并畫出圖像。這是一道非常靈活的題目,其中還要畫出自身的身高與拋出鉛球的最高點,在我布置出來這道題以后學生們先是一陣怪叫,但隨即就投入到自己的題目中奮筆疾書起來。
總之,數學教學離不開教學模式生活化。生活是所有科學學科誕生與發展的初始,是創新思維的源泉。愛因斯坦說:“素質是一個人忘記知識之后遺留下來的東西?!痹诮窈蟮膶W習與生活中,我們會因為投身的學科方向不同而遺忘一些我們原本非常熟悉的知識。或許有一天一個學生會遺忘數學,但是他只要生活在這個社會,就永遠不可能忘記生活,也就永遠無法忘記與生活相關的數學知識。直到他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的那一刻,數學就不再是單單的一門學科了,而是變成了他的一種追求與享受。
【參考文獻】
[1]李慧群.基于開放環境下的數學教學生活化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10(07).
[2]王波.中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情境化模式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9(33).
[3]陳米華.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反思[J].教育導刊,2006(11).
[4]陳婧巧.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中學),2013(06).
[5]田君.接近生活,改變學生學習模式—初中數學教學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4(04).
[6]戴紅波.打好基礎 適度創新 提高興趣—對初中數學教學的思考[J].林區教學,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