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
摘 要:在體育運動訓練和比賽中,不重視運動創傷的預防,缺乏具體的預防措施,就容易導致運動創傷的發生。運動創傷不同于一般的生產勞動、交通運輸和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損傷,它是與體育運動項目、訓練安排、運動環境、運動者的自身條件以及技術動作等有密切相關的。本研究結合與運動創傷相關的因素,分析常見創傷的產生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修護方法。
關鍵詞:體育運動;常見創傷;預防;修護
體育運動損傷是指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人體組織或器官在解剖上破壞或生理上的紊亂所造成的損傷。運動創傷會影響運動員的運動能力,甚至會使運動員在某一時期失去運動能力,即使精心治療,也往往需要許多時間才能完全恢復。在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中,容易發生的運動損傷是不盡相同的,但創傷的發生是具有相似的原因的。研究運動創傷發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對保證運動員在訓練、比賽時的安全,增強運動員體質,促進運動員身體的全面發展及提高運動成績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1 體育運動常見創傷
1.1 肌肉拉傷、韌帶損傷
急性損傷有肌肉、韌帶斷裂等;慢性損傷包括肌肉筋膜炎、韌帶止點損傷等。肌肉主動強烈的收縮或被動過度的拉長所造成的肌肉細微損傷或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稱為肌肉拉傷。在體育運動中發生率較高。韌帶是連接關節相鄰兩骨之間或軟骨之間的致密纖維結締組織束或膜,由彈力纖維及膠原纖維編織而成。在運動過程中,當產生非生理性活動,韌帶被牽拉而超過其耐受力時,即會發生損傷。
1.2 骨骼損傷、關節脫位
骨骼損傷包括骨折及骨骼錯位等。損傷的結果一般比較嚴重,且易留下后遺癥,一般出現在身體對抗較強的運動中。出現骨骼損傷時應立即進行處理并送往醫院。關節是由關節囊、關節面和關節腔構成,當關節遭遇外傷或反關節作用就會導致關節損傷,出現關節脫臼,往往伴隨韌帶損傷的發生。
1.3 軟組織傷害
軟組織傷害包括開放性和閉合性的軟組織傷害。開放性的軟組織傷害一般表現為身體局部皮膚或粘膜破裂,導致傷口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并常有組織液滲出或血液流出。而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則表現為身體局部皮膚完整,粘膜完整。由損傷造成的組織液和血液在軟組織內部凝集,引起局部的腫脹和疼痛。
1.4 腦震蕩
腦震蕩是頭部受到外力的擊打碰撞后,大腦功能發生暫時性障礙。腦震蕩多在激烈的對抗性運動中。
2 運動創傷發生原因
2.1 思想上不重視
運動創傷是可以避免的,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對預防運動創傷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認識不足,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的宜視,就有可能發生運動創傷。如果不注意運動創傷的預防,麻痹大意,忽視了自我保護,不執行各種安全措施,就會造成傷害事故。
2.2 身體素質差
體質是人體各器官系統的組織結構和機能能力的整體表現,體質的強弱影響著身體素質的好壞。體質強、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就比較完善,在肌肉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和靈敏等機能活動水平就高。肌肉不發達,肌纖維細,肌肉收縮力量不足,關節的穩定性不好,在快速用力時就容易扭傷關節,拉傷肌肉和韌帶。
2.3 準備活動不足
準備活動是體育鍛煉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進行體育鍛煉前,如果肌肉、韌帶、關節沒有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就容易引起運動創傷。尤其在冬季,由于肌肉活動能力降低,關節的靈活性下降,更容易造成運動創傷。
2.4 運動項目對機體活動的特殊要求
由于各種運動項目的技術特點不同,為有利于技術的運用和提離,各運動項目對機體的活動都有特殊的要求,這種特殊的要求也往往成為另一個潛在的致傷因素。如籃球運動的基本步法移動都是在膝關節處于半蹲位的情況下完成的。此時膝關節的穩定性較差,膝關節處于屈膝半蹲位是一種易傷位置,容易發生運動損傷。
2.5 人體結構的弱點
人體的結構不是十全十美的,其弱點往往是潛在的致傷因素,具有結構弱點的部位比較容易發生運動創傷。如在肩關節的運動創傷中,以肩肘損傷為多見,這是由肩關節的解剖結構和機能活動特點所決定的。肩關節的穩定主要靠四個短的旋轉肌的肌勝組成的肩肘來維持,肩關節活動多,肩肘受到牽拉、擠壓的機會過多,所以肩肘損傷就較多發生。
2.6 運動安排不妥當
體育鍛煉如果不根據年齡、性別、個人特點來安排內容、方法和運動量,就可能產生運動創傷。因此,無論是職業的運動員還是普通的鍛煉者,適當的運動安排都是非常重要的。
2.7 缺乏保護和幫助
保護和幫助不及時、不正確,經常是器械體操產生創傷的直接原因。作器械體操練習時,必須注意加強保護與幫助,若練習一旦失手從器械上掉下來,就可能引起軟組織損傷,甚至發生骨折、關節脫位或腦展蕩等嚴重損傷。
2.8 場地設備不完善,器材不符合要求
運動場地、器材設備、運動服裝等物質條件也是與運動損傷有關的。訓練前要仔細檢查固定器材是否安全,場地是否平整,器械的大小、重量與運動員的年齡、性別及體重是否適應,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運動損傷。
3 運動創傷的預防及修護
3.1 訓練方法合理
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和運動技術,科學地增加運動量。對于不同性別、年齡、水平及健康狀況的人,訓練時在運動量的安排上應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在運動量的安排上應考慮到不同訓練者的生理特點。
3.2 準備活動充分
準備活動不充分,神經系統和內臟器官沒有充分動員起來,身體缺乏必要的協調性,肌肉溫度還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力量、伸長性都不夠,就容易受傷。準備活動不只是單純的使肌肉變熱,而應看成是機體運動器官整個復雜的準備過程的一方面,它可以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克服機體機能活動的生理惰性,為正式練習作好準備,能增加肌肉中毛細血管開放的數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彈性和靈活性,同時也可以提高關節韌帶的機能,增強韌帶的彈性,使關節腔內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韌帶的損傷。在進行準備活動時,既要軀干、肢體的大肌肉群和關節充分活動開,同時也要注意各個小關節的活動。在任何氣候條件下都必須進行準備活動,以使運動員能十分協調地完成各種最大強度和最大范圍的復雜動作。
3.3 防止局部負擔過重
訓練中運動量過分集中,會造成機體局部負擔過重而引起運動損傷。在訓練中應避免單調片面的訓練方法,防止局部負擔量過重。在運動實踐中,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運動傷最為多見。因此,加強易傷部位的肌肉力量練習,對于防止損傷的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4 檢查運動場地和器材
注意場地衛生,清除磚頭、石塊、碎玻瑞,適時平整場地,經常檢查和維修運動器材,是預防運動創傷的重要方面。此外進行體育鍛煉時,衣服要穿得適當,盡可能穿著軟底鞋,身上不要佩帶徽章、別針、小刀和其他尖硬的物體。
3.5 加強身體的全面鍛煉
身體的全面鍛煉是通過多種體育活動,使身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各種身體素質,以及各種基本活動能力都得到全面發展,身體的全面發展對掌握動作,提高技術、戰術,尤其是預防運動創傷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強身體的全面鍛煉,全面提高機體的活動能力,全面發展身體素質,傷害事故才不容易發生。
3.6 運動后及時消除疲勞
運動后產生疲勞感是正常的。輕度疲勞可以在短時間內消除;中度疲勞通過采取一系列手段也很快能消除,不會影響身體;但如果重度疲勞不能及時消除,就會影響訓練水平的提高,長期處于疲勞狀態很容易造成身體的損傷。
4 結語
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產生運動損害的原因很多,只要了解和掌握運動損害的種類及發生原因,掌握基本的自我保護方法和鍛煉措施,注意對損害的預防和修護,就能有效的減少損害的發生或降低損害的程度,保證鍛煉者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苑慶瑞.體育鍛煉中運動損傷原因及預防[J].華章,2013(12):223.
[2]吳建華.體育運動中常見運動疾病與損傷的預防[J].現代閱讀,2013.
[3]鐘錫威.關于體育運動中常見運動損傷的研究[J].大眾體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