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云慶
摘 要:近年來,在農村地區怎樣加強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在當前全省各地掀起創建農村文化禮堂的熱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活動中被“激活”。本文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民俗的保護和傳承,嘗試以黃巖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濟元宵”為切入點,對潮濟古村的元宵系列活動加以審視,分析其意義,最后對文化禮堂建設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展望。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禮堂;潮濟村;元宵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隨著申報熱潮的逐漸退卻,怎樣全方位加強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進一步開發利用成為擺在每一位非遺保護工作者面前的一個無法回避并且要認真思考的問題。2013年年初,浙江省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列入省政府十件實事項目之一,首期將在全省范圍內建成1000家文化禮堂。為此,全省各地掀起創建農村文化禮堂的熱潮。村史展示、民俗傳承、講座培訓、文體活動,一個個別具特色的農村文化禮堂,出現在鄉間村頭,遍布鄉野。在當前各地紛紛創建村級文化禮堂的大背景之中,在廣大農村地區,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應該要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相結合,把非遺保護工作融入到文化禮堂建設中,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在眾多的非遺資源之中,我國的民俗活動便是一個重要的現實資源,這些“我們的節日”不僅是屬于歷史的記憶,更重要的是它們在當前的文化禮堂中被“激活”,這不僅只是一次歷史重現,而是一種新的意義上的保護與傳承,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開發利用的機會。
1 潮濟村元宵活動概述
“潮濟元宵”是黃巖區級非遺項目,2014年2月14日,北洋鎮潮濟村元宵活動便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潮濟村位于黃巖區中西部,處于永寧江上游,2012年被列為浙江首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潮濟,是歷史上黃巖地區中西部的重要集鎮,也是黃永古道上的水陸交通要地。潮濟老街建于清末,現保留有直街、橫街、上街、下街四條街道。其中直街是潮濟老街最繁榮的一條街道,南北走向,南起三官壇,北到沚江亭,以前街兩邊開有藥店、飯店、布店、南北貨店等各類商鋪20余家。
元宵節當天,村里家家戶戶門口都貼上了大紅對聯,掛起了大紅燈籠,把古色古香的老街裝扮得喜氣十足。下午1時,本村村民們在老街上辦起了本地特色小吃美食展,有黃巖元宵傳統小吃山粉糊(有甜有咸),在家門口現做的潮濟特色小吃烏飯麻糍、以及番薯慶糕、蒸香芋、煮紅薯等,還有現做的芝麻糖、薄荷糖等美味糖果。村民們走街串巷相互品嘗,也吸引著游客排隊購買,大飽口福。
下午6時半,潮濟老街上開始熱鬧起來,鬧元宵活動正式開始,在街道兩邊擁擠的人群的簇擁中,迎燈的隊伍伴隨著熱鬧鑼鼓迎面而來。平水廟廟旗、高照、大鑼、鑼鼓、舞獅、老爺樂、老爺轎、潮濟文化俱樂部隊旗、吉祥物(馬燈)、長號、戰鼓、舞龍、舞鳳、排舞、扇舞、腰鼓、小旗、鑼鼓在老街巡演。其中,令人矚目的是村民隊伍,村民手中舉著鋤頭、長斧、釘耙等農具,這些工具頂端還裝飾著紅燈籠。隊伍的最后面,是舉著彩旗或提著燈籠的小朋友們。、許多圍觀的村民與游客,自發加入到隊伍當中去。整支迎燈隊伍所到之處,禮花綻放,歡慶紅火。
2 潮濟村元宵活動意義
2.1 傳承與創新:展示了本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次潮濟村的元宵燈會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次集中展示。潮濟村以前一向有元宵節鬧燈的傳統。據說每逢正月十四晚,潮濟村就會戶戶掛上燈籠,還有人扎花燈,村里組織的游燈隊伍會從平水廟里用老爺轎抬出平水老爺,游遍全村。現在三官壇里擺放的木雕精致的龍頭,龍頭高約2米,雕刻精致,威武異常,嘴巴里的龍珠是可以活動的。據說當年西鄉鬧燈,這個龍頭曾經被評為“西鄉第一”。迎燈的隊伍每抬到一戶,該戶人家就用鞭炮炸那個插香用的石皿,傳說如果有人把這個石皿炸裂,就表示老爺會進你家,保你一年平安發財交大運,所以該天晚上潮濟村鞭炮不斷。只是后來,經歷文革,再后來隨著幾位主事的幾個老人陸續去世,現在村子里無人帶頭,已經好些年都沒有舉辦了。最近幾年,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始逐漸恢復。經過近幾年的實踐,非遺項目“潮濟元宵”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已形成固定的模式,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風貌,也融入了現代文明元素加以創新。例如活動的具體內容也隨著時代有所變化,例如鞭炮換成了禮花,具體的迎燈隊伍也加入了排舞、腰鼓、村民農具展示等等。此外這次參加元宵活動還挖掘了本地傳統飲食文化,網羅了本地特色小吃等,豐富了元宵活動,也讓更多的游客有了更豐富的旅游選擇,更形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味。
2.2 建設與打造:促進了本村文藝團隊的發展
因為村里的元宵燈會,前幾年村里也有外請表演團隊的經歷,不少村民萌生了組建自己的文娛隊伍的想法,讓自己村的元宵自己村的村民來鬧,這樣的想法就促使了2013年潮濟村腰鼓隊的誕生。潮濟村本來就擁有長號隊、舞獅隊、排舞隊,還有一些民樂方面的小隊伍,再加上一支腰鼓隊,就比較全面了。因為有目的、有激情,潮濟腰鼓隊的隊員們的熱情高漲,從不會到會,從打一兩個動作到打一套花樣,平時堅持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4年的元宵節上,成立不到一年的腰鼓隊也打出了喜慶,打出了農家人的精氣神。
3 關于在文化禮堂建設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幾點展望
3.1 物質與精神相結合,豐富本村的文化內涵
物質方面是指民俗活動舉辦時憑借的物質載體以及在此基礎上延伸的專門設計的各種相關物品,如贈品、紀念品和食品等。精神方面指民俗活動期間的各項儀式、工藝、程序、傳說及相關宣傳報道等內涵。因此,文化禮堂舉辦非遺活動需要重視兩者的有機融合,要求尋找非遺中典型的物質性載體進行開發利用,讓這些物質載體召喚村民的情感,傳承非遺的文化精神,延伸活動項目與相關物品,達到村民廣泛參與的目的。實際上,通過各種載體開發利用相關物品也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3.2 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展現本村特色
每個村子都有獨特的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有獨特的地域文化意境, 這里的衣、食、住、行無一不體現當地獨具的文化底蘊。就潮濟村而言,在文化禮堂建設過程中,以“潮濟元宵活動”為契機,加強對民俗(元宵習俗)、傳統技藝(手工納布鞋、木雕、箍桶等)、傳統音樂(巖頭財神鑼鼓隊、民樂隊)、傳統舞蹈(舞龍舞獅隊、秧歌隊、腰鼓隊)、傳統美術(火烙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發掘力度,以整合資源加以創新,打響文化品牌,彰顯歷史文化古村落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通過政府有意識的引導、鼓勵,堅持辦好每年一度的元宵活動,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有效地傳承下去了。
3.3 上承天時下接地氣,努力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深化年工作
2013、2014年,浙江省文化廳相繼組織開展了浙江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非遺工作)推進年和拓展年活動。2015年,浙江省文化廳堅持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系列重要講話為指針,認真貫徹落實省委關于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決定精神,已下發了《2015年浙江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非遺工作)深化年工作方案》的通知。我們迎合當前大好時勢,抓住機遇緊跟上級要求,以立足潮濟村豐富的民間非遺資源進行品牌包裝,深入發現和獎勵有突出藝術才華的民間藝人,鼓勵村民特別是青少年做保護傳承當地非遺項目的主力軍,在文化禮堂建設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化傳統村落保護,整村推進,既豐富了文化禮堂活動內容,又傳承了非遺項目,留住了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