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紅
【關鍵詞】 生物教學;作業;畫圖;書寫;
解題思路;說
【中圖分類號】 G6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2—0110—01
傳統的生物作業都是書面作業,教師布置給學生,學生課后做在作業本上,教師收集統一批改,再發放給學生。由于生物學科的特點,作業絕大部分就是寫概念、原理、過程或結構功能特點等基礎知識。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但達不到發展、反饋、溝通等目的。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生物作業的形式,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讓學生畫圖
高中生物幾乎每課時都與圖形密切相關,而高考習題絕大部分依托于圖形考查相關知識及能力。近年來,學生解答此類題的難點就是不能正確識圖。因此,教師應在平時教學中,通過設計畫圖作業,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以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學習能力。
例如,“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圖”一節內容,涉及結構多,種類復雜,學生易混淆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及功能。教材中附有清晰的立體結構圖,而考題幾乎都以平面圖為素材設問。教師完全可以指導學生在作業上畫平面結構圖,并在圖中注明各結構名稱并寫上對應功能。這樣教學,學生完全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也使分散的知識系統化。
另外,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生理過程較多,也較復雜,相似的和相關的過程頗多,學生識記、理解都有著一定困難,應用更是欠靈活,而只有理解,才會長久記憶,方可靈活應用。因此,讓學生正確識圖至關重要。
比如,“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與聯系”,教材中有光合作用圖解和呼吸作用圖解,教師完全可以指導學生在作業本上將兩圖改造和重建,構成一個以細胞結構為基礎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生理過程圖,并讓學生從圖中聯系兩生理過程反應式探究歸納二者的區別及聯系。由于這種作業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得以延伸,也能增加理解的深度,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書寫解題思路
目前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普遍差,致使選擇題失分率較高。而這些問題也反映出我們的教學還存在缺陷,因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利用更多的時間和手段檢驗課堂教學效果,不能全面了解哪些問題學生已掌握,哪些問題學生還不懂。因此,合理設計作業無疑就是教師及時獲得真實教學效果的一個有效途徑。由于選擇題結果的確定性,大部分學生解題時只關注選擇什么,填什么答案,對為什么選,為什么不選,為什么這樣填很少關注。基于上述情況,教師可以布置適量的選擇題,要求學生寫解題思路,展示選的依據和不選的理由,對選項逐項分析。為增大反饋信息量,減輕作業負擔,使此類作業有效落實,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完成不同的試題。
三、鼓勵學生說
在生物高考非選擇題中,對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及專業術語應用能力要求較高,而這些恰好是教學的難點。對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更愿意接受說這一心理特點,鼓勵學生說一說題干或圖表中的關鍵詞,說一說答題的突破口,說一說試題設問與教材知識點以及以前學過的知識之間的聯系,說一說自己的解題結果、自己的認識想法及困惑。這種方式避免了學生做作業時的抄襲現象,又能在說的過程中暴露思維過程,便于教師及時獲得真實的課堂教學反饋信息,及時點撥評價,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知識能力方面的問題。同時,說的作業需要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重組,由于對知識理解的差異性,很容易暴露學生理解上的誤區,為課堂教學的生成提供豐富的再研究素材,為師生間面對面的溝通提供平臺,為教師隨時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適時學習能力訓練提供機會。
總之,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復習知識的手段之一,也是學生實踐應用所學知識、形成技能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教師獲得教學真實效果的反饋渠道之一,是師生溝通交流的平臺,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捷徑。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適時布置合適的作業,真正發揮作業的功能。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