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關鍵詞】 英語教學;高效課堂;細節;備
教材;備教法
【中圖分類號】 G7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1—0048—01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是每一個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晶。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是一個在實踐過程中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課前
1. 要備好教材。備好教材是搞好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整合問題設計,刪掉無價值或學生已懂的問題。作為一名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學會問題整合,把學生已懂或早無價值的問題刪掉,所留下來的必定是本課中的重中之重,這樣在問題設計上做了“減法”,實質在解決問題上是做了“加法”,且省時高效。
2. 要備好學生。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備好的課能否為學生所接受,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檢驗的問題。因此,教師在備好教材的同時還必須備好學生。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認知特點、知識儲備和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動機、情感狀況等。只有對這些情況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尤其要把握好提問藝術。課堂提問,問題不宜過難或過易。問題太難,學生無從下手,可望而不可即,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喪失信心和興趣,影響課堂效率。問題過于簡單,學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戰性,即使答對,也無成功感,同樣也會影響課堂效率。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提出問題時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和保持濃厚的興趣。
3. 要備好教法、學法。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就是說,教學的法則、規律是比較穩定的,而教學的具體方法是變化不定的。首先,我們要根據教學目的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的。方法選用得當就能實現教學目的,就能提高課堂效率。其次,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法。任何教學活動總是與教學對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對象,教學方法也就不同。最后,在探究教法的同時,也要重視學法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時,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因材施教,靈活、客觀地進行,進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二、課中
1. 關注學生課堂表現細節。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上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教師要盡可能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關注學生的神態、表情、姿態等反應,觀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科學合理地進行分工合作,是否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否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能否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寄教育于無聲的細節之中。
2. 關注課堂教學突發事件細節。課堂上并不是教師有怎樣的預設就有怎樣的生成,難免會有一些我們料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我們不能驚慌失措,更不能不聞不問,相反我們要想辦法靈活巧妙地解決。英語教學不是缺少情景,而是缺少發現。如果教師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那么就會發覺許多曾經被忽略的“意外”和“插曲”,那么,我們的課堂才能真正開放而有活力。課堂中的許多突發事件都是即時生成的課程資源,需要我們去巧秒地應變。當我們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與偶發事件“遭遇”時,要善于冷靜處理并駕馭它,以便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獲。
三、課后
1. 注重學生課后的可持續發展。課后是課堂的延伸,學生課后的學習是高效課堂啟迪、感悟的必然,也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此,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課后持續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課后去探究課堂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2. 注重教師課后的可持續發展。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教師的學習是伴隨教學活動進行的,課后的回顧、思考、總結是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教師要善于回顧、總結課堂授課的亮點和存在的問題,及時地寫出課堂教學反思。想想哪些環節設計得比較精妙?哪些環節是無效的可以省去?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時候?通過及時的課后反思,總結經驗,改進不足。持之以恒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必然能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藝,最終達到實現課堂高效的目的。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