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學生;人生觀;
健康人格;行為舉止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0—0033—01
讓青少年學生能健康快樂成長是每個教育者共同的愿望。當今青少年身上所反映出的許多的社會問題,也讓廣大的教育者有了新的思考,那就是青少年身體健康,并不代表他的心理是健康。因此,需要對當今的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更加理性地對待生活中的各個問題。
一、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從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的關系來看,中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品德形成及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心理上充滿矛盾和沖突的時期,心理復雜而多變。不掌握他們的心理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不使其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將難以塑造其優良的道德品質。
良好的人生觀,使得每一個人遇到困難,能夠積極樂觀面對;遇到災難降臨,能夠豁達處之。人們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總會遇到許多大小各異的矛盾、挫折和沖突,那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就能發揮個體的主動積極性,通過自我調節和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青少年塑造健康人格
每個青少年健康的成長,都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氛圍。良好的家庭氛圍不一定是指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而是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需要家長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教育觀。然而,在許多的家庭中,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尤其應該重視。
從教育角度來看,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給孩子的教育工作和德、智、體諸方面的發展提供了較充足的物質基礎。但是,就因為“只有一個”家長就更加視為珍寶,一切都由著孩子,遷就放任。一切都屬于孩子,任其獨享。一切都服從孩子,孩子可以指揮一切。因此,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理、自立能力較差,依賴性強,較嬌氣,個別還不會和別人相處,性格孤僻,這些“問題行為”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家長的溺愛,什么都不讓孩子去做,全部代替完成;一方面由于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和他人相處的能力,不會關心他人。心理學家指出:兒童同伴在指導或訓練孩子掌握社會交往的技能方面,具有為成人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為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出門去尋找“兄弟姐妹”,讓孩子把“獨”溶進“群”中,這樣可使孩子身上的 “孤”克服許多。
健全學生人格的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在現代社會里,人的個性發展程度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或民族有豐富多彩的個性,就意味著有豐富多彩的創造力,意味著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增加。從國內目前改革的實踐來看,無論是希望教育、成功教育或是創造教育、愉快教育和愛的教育,都無不把側重點放在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其主動精神和能動性的追求上。因此,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他們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一方面能幫助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調適、應付挫折、確立目標,另一方面又能幫助學生恰當地表現自我、善于協調人際關系,這些都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內容。
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現在有的青少年行為舉止令人咋舌:如上課起哄、搞惡作劇、欺負同學、頂撞老師、考試作弊、無故曠課等,而影響青少年行為舉止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學生品德不良是一般違規行為的擴展與惡化,它與家庭的溺愛、放任,學校教育中的粗暴、壞同伴或校外集團的教唆以及本人道德判斷力、抗誘惑能力的薄弱密切相關。可以說,問題行為是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的直接表現。問題行為發現得越早,糾正得越快,就越有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會越來越重要,教育的專業性、科學性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班主任及廣大心理健康教育老師不斷加強學習,積極總結教育實踐中的經驗教訓,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從個性發展、心理預防和康復治療等各個層次進行,促進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和諧發展。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