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英
【關鍵詞】 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2—0092—01
一、當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學追求短期效益,忽視了寫作主體的發展成長。 作文教學本該是循序漸進,長期實踐才能見效的工作,但在課堂上講的只是考場作文的寫作而非日常寫作。課堂上傳授的也只是寫作技法,拿著高考的評分標準來“規范”學生的思維和寫作模式,忽視了寫作主體的情感體驗和創新表達,對寫作能力的培養更是缺乏系統性。教師單純為考試而進行作文教學,學生也單純為考試而寫作,以致作文教學寡淡無味,寫作毫無感情。
2. 教材編排存在缺失,導致了作文教學的隨意空泛。現行高中語文教材的編排缺失,已有研究者指出:“以主題來劃分單元,同一單元中的課文主題大都一致,全書有明確清晰的邏輯關系。”與之相一致的是作文訓練也以主題劃分,沒有同時設計一個系統的、邏輯嚴謹的寫作指導體系與之對應。加上教師的認識程度、理解水平不一致,專業素養層次水平有差別,給教師的寫作教學增加了難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師的作文教學隨意空泛。
3. 作文批閱量大效低,致使作文教學成了語文教學的“雞肋”。一般來說,高中語文教師大都上兩個班的語文課,每班學生大都在50人左右,按每學期批閱6篇作文計算,也是一個巨大的作文批閱量。況且,單是批閱后學生對待作文的態度就不好說一定有效。據筆者了解,大多數學生對待老師批閱的作文都不會認真閱讀,用心體悟,精心修改,這在某種意義上使老師批閱作文的巨大付出變成了徒勞無益的勞動。再者,學生的作文水平也很難通過老師批閱幾篇作文就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它需要時間、閱歷、積累和長期實踐才能逐步提高,這使學生對作文也不會特別有動力。這樣,作文教學便成了語文教學的“雞肋”,教師不愿花費精力和時間去搞作文教學便是自然的事了。
4. 主體面臨新的困境,造成主體的寫作生態出現萎縮退化。今天,電腦和互聯網早已走進了普通中學生的生活,這使我們的寫作主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困境。視圖傳媒的高度發展弱化了高中生本就貧乏的想象力和情感,沖淡了他們獨立思考的個性品質,網絡信息的復雜性造成了中學生對網絡過度迷戀,引發了一系列復雜的問題。加之浮躁、喧囂和功利的現代都市文化的誤導,中學生的寫作生態出現了嚴重的萎縮退化,導致中學生讀書不夠,感情體驗不足,很難有抒寫性靈的佳作。
二、 當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對策
1. 找回源頭活水,回歸重性靈抒寫的作文本真。教師要教會學生用觀察來打開認識客觀世界的門戶,汲取生活的源泉,獲得寫作的素材,增加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感知與體驗,豐富他們的生活,陶冶他們的情操,并逐步養成聯想、想象和思考的習慣。同時,寫作教學應少一些功利的色彩,不能只做技巧性的指導,為得高分服務;要給學生敢于說自己話的勇氣,強調對真性情的寫作,肯定學生作文中的主動體驗和創新表達,重視學生自主寫作意識的培養。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見到靈動的、言之有物的佳作。
2. 用好教材范例,開發讀—悟—寫結合的作文教學資源。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千方百計地幫助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將教材中零散的、片斷的寫作知識系統化為整體知識,引導他們在寫作文的過程中逐步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當然,教材只是范例,面對著缺乏作文教學體系的教材,一方面,語文教師要努力挖掘語文教材的隱形功能,在閱讀教學中做到讀寫并駕齊驅,打破讀寫脫離的陋習,把仿寫、續寫、縮寫、擴寫、譯寫、補寫等寫作教學恰當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力求在“讀中悟寫、以讀導寫、以讀促寫”,讓學生在閱讀中吸收文學營養,并把這種營養轉化為寫作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3.創新寫作訓練,關注寫作主體的作文素養和個性張揚。首先,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喚醒學生的讀者意識。讓學生樹立每篇作文寫出來都是要給讀者看的理念,其次,讓學生建立素材意識。鼓勵學生通過恰當的途徑親近大自然,尋找體驗和感悟,建立素材意識。再次,要堅持讓學生參與作文批改,養成學生自改作文、互改作文的習慣。
三、構建教學體系,實現寫作訓練循序漸進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師要上好作文課,自己必須要對作文知識有系統的認識,對取材、立意、構思、草擬、修改等環節之間的聯系要胸有成竹,教學中要做到有章可循。同時,還要建立自己的教學體系,教學中不僅要做好一次作文指導的充分準備,還要做到一學期、一學年、甚至高中三年的作文訓練計劃,分步驟、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訓練,一定能取得明顯的成效。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