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豪 呂花榮 張金良等

關鍵詞:慢性蕁麻疹;臨床研究;玉屏風散
中圖分類號:R758.24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6-0067-02
蕁麻疹(urticaria)中醫稱為“癮疹”,俗稱“風疹塊”,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頑固難治。持續6周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1]。該病雖未威脅生命,但遷延難愈,使患者身心受創,生活質量明顯降低,當下,找到積極有效治法,解決患者痛苦,尤顯重要。傳統醫學治療慢性蕁麻疹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治療優勢,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是認識和治療本病的最有效方法。西替利嗪片作為一種新型的H1受體拮抗劑,具有良好地抗過敏性炎癥以及抗組胺的作用,被廣泛應用于變態反應性的疾病中[2]。因本病療程較長,單純治療,療效欠佳,筆者在臨床上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本病進行治療,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病例選擇所有病例均來自門診患者,典型體征(風團)和臨床癥狀(反復發作的瘙癢),且持續發作8周以上;要求:患者1月內未服用相關治療CU的藥物;患者及家屬均同意接鹽酸受西替利嗪片、加味玉屏風散治療慢性蕁麻疹,并能定期復診。
1.1.2病例排除哌嗪類、H2受體拮抗劑或其他多種藥物過敏者;慢性肝腎疾病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駕駛、高空作業及需要思想高度集中的職業者;正在服用鎮靜藥物者。
1.1.3淘汰病例標準中斷治療者;治療過程中合并應用其他抗過敏治療藥物者;不能定期復診者;服藥期間飲酒者;治療過程中肝功能不能耐受者;因各種原因中斷治療者。
1.1.4治療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18~72歲,平均(36.9±12.8)歲;平均病程(3.54±1.31)月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0~76歲,平均(37.3±13.9)歲;平均病程(2.98±2.01)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采用鹽酸西替利嗪片遞減療法治療和內服中藥湯劑玉屏風加味聯合治療,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片(蘇州中化藥品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H20030447),10 mg/d,第1周每日2次;第2周改為1 d 1次;第3周改為隔d 1次;第4周改為隔2 d 1次;第5周改為5 mg隔1 d 1次;第6周改為5 mg隔2 d 1次;第7周改為5 mg隔1 d 1次;第8周改為2.5 mg隔1 d 1次;第9周改為1.25 mg隔1 d 1次;第10周改為1.25 mg隔2 d 1次;第11周改為0.625 mg,隔1天1次[1],第12周改為0.625 mg,隔3 d 1次,12周滿停藥。其間,配合內服中藥玉屏風散加味:黃芪30 g,白術30 g,防風15 g,黨參15 g,當歸15 g,生地15 g,白芍12 g,蟬蛻10 g,刺蒺藜20 g,白花蛇舌草15 g,甘草10 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治療7天后皮疹部分消退,瘙癢減輕。原方加減,諸癥較前進一步好轉,輕度瘙癢,發作間隔時間延長。方隨法出,隨癥加減,諸癥皆俱除,忌食個體辛辣發物3月,隨訪8個月未再復發。
2.2對照組采用鹽酸西替利嗪片遞減療治療,具體藥物選擇、用藥方案同觀察組。
3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風團消退,臨床體征消失,不再發作。好轉:風團消退30%或消退后復發間隔時間延長,瘙癢等癥狀減輕。無效:風團及瘙癢無明顯改善,或消退不足30%。
4治療結果。
4.12組風團完全消失時間比較觀察組(3.36±1.12)h,對照組(6.35±1.47)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4.2對復發情況觀察2組服藥后3個月復發率經統計,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復發次數的比較,觀察組(3.57±1.34)月,對照組(6.15±1.62)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4.32組療效的觀察2組服藥3個月后的總有效率統計,見表1。
表12組療效比較
組別n治愈好轉無效總有效率/%觀察組30207390*對照組301191066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5討論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皮膚、黏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產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皮損反復發作超過6周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1]。目前的西醫治療措施主要包括去除誘發因素、抑制肥大細胞釋放介質和控制炎癥反應等。第一線治療藥物仍然是H1受體阻斷劑[2]。西替利嗪屬哌嗪類,是第一代H1受體拮抗劑羥嗪的衍生物,為長效、高選擇性H1受體拮抗劑,不易穿透血-腦屏障,基本無困倦作用,亦無明顯抗膽堿作用。鹽酸西替利嗪片作為一種新型的H1受體拮抗劑,不僅能夠選擇性的拮抗H1受體,還能夠對肥大細胞對組胺的釋放起到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抗過敏性炎癥以及抗組胺的作用,還具有抗膽堿能等作用,被廣泛應用于變態反應性的疾病中[3]。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在抗組胺、抑制炎性介質釋放的同時,針對過敏原脫敏治療,具有起效快、有效率高的優點[4]。《素問·經脈別論篇》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津并行”。說明慢性蕁麻疹與肺脾關系密切。脾為肺之母,肺虛耗奪脾氣以自養則脾亦虛;脾虛不能化水谷為精微上輸以養肺,則肺亦虛。終至肺脾同病。肺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肺氣虛則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脾為后天之本,脾氣不足,不能受納與運化水谷,肌膚不得充養,氣血不足,易于反復感受外邪。而玉屏風散加味能夠抗過敏、止癢,通過抗組胺、抑制IgE生成、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等協同作用,作用于過敏反應的多個環節,對慢性蕁麻疹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5]。基本玉屏風散組成:黃芪、白術、防風,益氣健脾固表為君藥;黨參、生地、當歸、白芍,補脾益氣,養血活血為臣藥,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白鮮皮、刺蒺藜、白花蛇舌草,疏風解表止癢;病久未免情志不暢,柴胡疏肝理氣、條暢氣機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使脾胃健運,津血暢旺,養血祛風,標本同治,外邪得除,身體得安。先賢柯琴謂玉屏風散:“防風 遍行周身,為風藥中之潤劑,……惟黃芪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是補劑中之風藥也,所以防風得黃芪,其功愈大耳!白術健脾胃,溫分肉,培土以寧風也。夫以防風之善驅風,得黃芪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術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足以見其捷效也。益氣健脾之玉屏風散還能對免疫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包括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和免疫調節。在能量代謝方面,益氣健脾方藥也可促進機體的能量代謝,增強體力和應激能力[6].綜上,鹽酸西替利嗪片遞減療法聯合玉屏風加味治療慢性蕁麻疹,中西合璧,強強聯手,療效顯著,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吳伊旋,沈惠風.慢性蕁麻疹部分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8,37(2):136-137.
[2]劉廣仁,韓永智,黃庚史,等.皮炎濕疹599例致病因素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4(2):95-96.
[3]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
[4]金如鈞,孫麗萍.慢性蕁麻疹的研究進展[J].中華全科醫學,2009,7(9):997-998.
[5]鄭曙光.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55.
[6]李旭波1,李 娜等玉屏風散加味治療慢性蕁麻疹的作用及機制,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5):463-464.
[7]陳 虹,陳奮華,紀經智,等.食物過敏后腸道通透性的研究[J].免疫學雜志,2003,19(2):140-145.
(收稿日期:201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