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銀貞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它在提升學生人格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分析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高校人格教育效果差的影響因素、人格培養路徑等問題,希望引起大家對學生人格培養的重視,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找出正確的途徑,為社會提供一批高素質、人格健全的綜合型人才。
關鍵詞:思政教育;學生;人格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6008702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飛速發展,當前的應試教育機制下培育出的學生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應該從重文化知識教育向重素質教育轉變,充分利用思政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格,讓其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能夠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要。
2高校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2.1高校學生人格形成中的問題
(1)更看重物質條件。高校學生對物質和精神都有強烈的獲取需求,他們既需要能夠滿足吃穿住行的物質條件,也需要親情友情等感情的滿足。調查結果顯示,當代的高校學生往往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想到從社會中索取自己所需,而不考慮社會對自身的需求,譬如,現在的高校學生不是遵循“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的原則就業,而是從自身的發展前途考慮,選擇經濟待遇和發展前景好的職業。
(2)壓力大、情緒易受到波動。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和經驗的不斷積累,高校學生的認知能力也有所提高,他們開始用自己獨立的視角看待周圍的一切,和親人、同學的感情變化時刻牽動他們的心,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壓力也使經驗不足的他們不知所措,由于高校學生具有感情豐富、缺少經驗等特點,因而會出現心理矛盾突出、情緒波動大等現象。
(3)缺乏責任意識。如今的高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在家里對其寵溺有加,使其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理念,做事往往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在進行團隊作業時,過分突出自己,團隊意識淡薄,責任意識差。
2.2社會思想潮流對高校學生人格的沖擊
在社會急劇轉型的背景下,由于道德規范不夠健全,大學生人格受到復雜思想潮流的巨大沖擊。科技的發展促進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上存在著大量的信息資源,其中既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資源,也有使學生觀念扭曲的垃圾資源,若是教育不到位,學生容易形成錯誤的人生價值觀。因而高校必須注重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方能使其在多元的思想思潮中不迷失自己。
3高校開展人格教育的價值
3.1對學生的意義
(1)利于學生形成獨立意識。人格教育的基本作用就是使學生通過了解人的基本構造及人存在的作用,提高其認識自我及身邊事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獨立意識,以便他們能自立、自勉,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挫折與困難,不斷發展完善的人格。
(2)利于學生自醒,客觀評價自己。人格教育有利于學生提高自我評估能力,使其能通過自己與他人的比較,改進自身的行為和思想,把學到的人格理論知識和實際行為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身人格。
(3)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能夠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完善人格的必要性,以科學發展觀來發展自身,激發學習的潛能,注重對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僅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同時認真提高道德水平。
3.2對社會的意義
高校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進行現代化建設、實現和諧社會的必要步驟。大學生肩負著建設國家、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要擔此重任,大學生必須是人格健全、道德水平高的綜合人才。高校對學生的人格建設對全面人才培養有益,可以為社會提供建設性人才。
4高校思政課沒有發揮好培養學生人格的影響因素4.1高校對學生人格培養的忽視
學校教育、家庭環境、社會風氣等因素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培養。其中,學校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思政教育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校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忽視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只注重單方面的文化知識的灌輸。由于學校的不重視,致使學生對這門課的認識不足,對思政課的學習不夠用心。
4.2思政教育自身的缺陷
傳統的思政教育內容以共產主義、尊老愛幼等觀念為主,過分強調集體利益,企圖把學生塑造成服從者,壓制了其自身人格全面的發展。這種傳統的思政教育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現代社會需要的是道德水平及知識水平都高的全面發展人才。
4.3學生方面的因素
當代高校學生的學習明顯有功利化的傾向。他們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與自身未來職業相關的技能以及理論知識,往往對專業課情有獨鐘,對思政這種培養價值觀的課程不重視,課堂積極參與性差。
5高校學生人格建設的要求
5.1明確人格教育的內涵
不同的人對人格教育的理解角度不同,就導致了對人格教育的不同說法。從學生心理角度理解的人,把人格教育看作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的一種手段;從個人和社會發展角度理解的人,把人格教育看作培養全面人才、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式;從教育層面理解,人格教育就是促使學生掌握全面知識的工具。筆者認為,人格教育的基本內涵是促使學生形成真善美的健全人格。高校除了進行理論知識教育外,還要進行意志教育、素質教育、道德教育。
5.2創新教育方式
人格教育不能采取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沒有注重師生課堂互動,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差。思政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把理論和現實結合,通過舉現實中發生的例子讓學生分析來充分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來提高課堂效率。
5.3更新教育理念
對學生人格的教育應該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增加教育的實效性。首先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對學生講解人格理論。其次,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價值,讓學生通過對人格理論的逐步理解聯系自身理念、思想,不斷實現自我人格的完善。
6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途徑
高校學生人格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身心特點出發,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在學校良好的氛圍、教師的悉心教導、社會實踐中不斷完善人格。
6.1校園和諧氛圍的建設
良好的氛圍可以教育人、培養人。校園環境分為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在物質環境方面,要為學生提供完善的教學設備、整潔的衛生條件等,給學生一種家的感覺,讓其培養一種健康的生活、學習方式和價值觀。在文化環境方面,應該加大校園文化的宣傳,讓學生充分了解本校的辦學宗旨、教學理念等,以對其思想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校園和諧氛圍的建設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產生積極影響,有助于學生真善美人格的形成。
6.2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調節學生心理狀態,解決心理矛盾,舒緩心理壓力。高校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建立心理咨詢室等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在生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人格健全程度。
6.3提高教學人員的素質品格
教學效果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教師不僅是通過上課傳授的知識教育學生,言行舉止都影響著學生,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時,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修為水平,做到言行一致、無私奉獻,用自己的言行來增加人格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具體說來,每個教師都要有高度責任感,嚴格要求自身,讓教育無處不在。這樣,學生才能在整個學校良好的氛圍中養成尊師重道、崇尚真理的風氣。
6.4重視課堂的效果
課堂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主要陣地,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進行人格教育。譬如,教師可以剖析課堂人格教育的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把所要講授的內容和學生的心理需求結合起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其認知能力,引導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等思想的理論引導,鼓勵學生將這些理論與自身實踐緊密結合,不斷發展自身,把個人利益和祖國利益統一起來,把自己培育成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6.5在實踐中發展學生人格
人格不是僅靠理論灌輸就能養成的,它具有社會性特征,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針對人格養成的這一特點,高校應該從實際出發,把實踐和課堂結合起來。在抓緊課堂時間傳授人格理論的同時,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通過做社會調查、義務勞動等形式讓其在社會實踐中得到鍛煉,讓其明白擁有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在實踐中完善自身人格。
參考文獻:
[1]葉國英.提高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9,(6).
[2]劉建濤.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中的幾個熱點問題[J].教育與職業,2011,(11).
[3]紀大海.頂層設計與教育科學發展[J].中國教育學刊,2009,(2).
[4]陳立思,高翔.從人文社科課程設置看韓國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7,(Z1).
[5]徐敦楷.頂層設計理念與高校的科學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