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賽旗 翁嘉昕
同樣的教學內容,產生的教學效果卻不同,這一直是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對于課堂教學,有的教師會按照教材的內容安排,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有的教師則以倡議建議為“任務”,組織實施課堂教學指導,再小組討論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提出解決的方案。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形成面向學生和社區的倡議書或建議書。之所以相同的教學內容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在于“任務”身上。第一位教師雖然做了充分的準備,但因為過于依照教材,過多在意如何讓學生學習掌握教材內容,忽略他們的興趣,未能很好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第二位教師在研究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巧妙地把教學內容隱含于“任務”中,吸引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開展自主學習與探究活動,不僅學習了教材內容,更完成了任務,獲得成功的
體驗。
因此,教師要立足教材和學情,將教學內容轉化為一個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任務”,為學生搭建支架,促使他們采用各種手段和策略,在一系列主體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這與地方課程發展為本的課程觀、實踐為主的教學觀、創新為主的人才觀不謀而合,不失為提高地方課程教學實效性的一種有效方法。本文以地方課程中“王星記和張小泉”的教學實踐進行深度分析,通過“杭州老字號”內容的介紹,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一、研讀教材,立足目標,設計任務
眾所周知,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作為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達成教學目標重要載體和手段之一的“任務”,應以達成教學目標為導向。沒有目標指向的任務是盲目的,偏離教學目標的任務是低效的。但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任務的設計必須從教材出發,結合學情,才會收到實效。
教師在教學前要認真鉆研教材,進行深入解讀?!巴跣怯浐蛷埿∪币徽n從表面看,“王星記扇子”“張小泉剪刀”“杭州老字號”這三塊內容似乎相互獨立,但細加分析,就會發現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前后關聯的,互有交集。無論是“王星記扇子”,還是“張小泉剪刀”,都是名副其實的“杭州老字號”,在某些方面有著共同之處。因此,若簡單地將其分割開來教學,不僅費時費力,還可能讓學生隨著教學的深入產生審美疲勞,失去新鮮感,不利于探究活動的持續開展以及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所以有必要對教材內容加以整合、重組,給予適當的補充。通過解讀教材,教師可以制定出下列教學目標:第一,調查杭州的老字號,了解它們經營的品種及歷史,感受老字號的淵源,博大精深,增強學生的家鄉認同感和歸屬感。第二,重點了解一些杭州的老字號,激發學生對民間工藝等的研究興趣,提高欣賞能力,增強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第三,通過調查統計、查找資料、實地走訪等多種形式開展研究活動,培養學生資料收集與處理、調查、訪問、社交等多種能力。
同時,應盡可能地使知識目標“平”一點 ,只求“有所了解”;過程目標“重”一點,力求“充分展開”;情感目標“明”一點,要求“增進熱愛”,從他們的興趣愛好、生活經驗、內心需要以及原有知識能力出發,設計“重振老字號,再亮金招牌”的創意設計“任務”。
“重振老字號,再亮金招牌”
設計“任務”
你一定聽說過“肯德基”“麥當勞”“耐克”“LV”吧,那你知道“王星記”“頤香齋”“邊福茂”“孔鳳春”嗎?和那些耳熟能詳的洋品牌比,這些歷史悠久、傳承百年的杭州老字號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被人們漸漸遺忘。
杭州的小主人們,讓我們肩負起歷史的使命,開始杭州老字號的探尋之旅,用我們的聰明才智,為它們設計一份現代化的創新方案,向世人展現它們的風采,重振老字號,再亮金招牌。
這不僅會將原本獨立的三塊教材內容有機整合在一起,巧妙隱含于老字號創新方案設計“任務”中,讓學生在探尋老字號之旅中深入了解“王星記”“張小泉”等老字號,感受它們源遠流長的歷史、博大精深的工藝,還可以對教材進行適度拓展與延伸,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分析思辨,在創意設計中拓寬思維,發展能力,培養主人翁意識,實現教材的“二度”開發。
基于教學目標的“任務”設計,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具有新穎性、挑戰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能讓學生產生共鳴,積極參與其中,共同奏響華彩教學樂章。
二、創設情境,產生渴求,呈現任務
教育心理實驗發現:學生情緒高昂,則思路敏捷;情緒低落,則反應遲緩。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同一個“任務”,不同的教師會有多樣的呈現方式,其帶來的效果也會不盡相同。但毋庸置疑,“任務”的呈現方式應盡可能地將教師設計的“任務”轉變為學生自發產生的內心渴求。這樣,學生會在“任務”的驅動下,自覺自愿地參與課堂,想方設法地完成任務,迸發出極大的熱情和無限的潛能,營造出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為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因此,針對“王星記和張小泉”一課,教師可以選取創設情境、呈現任務的方式,借助真實的問題情境,將“任務”蘊含于現實窘境中,引發學生關注現象,思考現狀,產生解決問題的意愿。例如,教師可以展示人們爭相挑選“耐克”與“邊福茂”鞋店門庭冷清的照片進行對比,并向學生提問“你們知道這兩張照片是在哪兒拍的嗎?”引出教師要介紹的杭州著名老字號—“百年老店”“邊福茂”,并讓學生說說感想。之后,教師可以再出示三組對比圖片,如“肯德基”與“山外山”、“浮力森林”與“頤香齋”、“蘭蔻”與“孔鳳春”,提問學生看到了什么,隨后出示浙江財經學院學生曾對“杭州老字號”企業生存現狀的調查結果,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并適時追問“重振這些老字號,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完成自然過渡,呈現“任務”。
通過幾組對比圖片,讓學生將目光聚焦于原本并不熟悉的“杭州老字號”,直觀感受它們與頗受歡迎的洋品牌截然不同的尷尬處境,并通過“杭州老字號”的調查,用醒目的圖表、數據沖擊學生的眼球,從而創設出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他們愛鄉之情和民族責任感,讓他們發自內心地產生宣傳、推廣、振興這些老字號的強烈愿望,將事先設計的“任務”不露痕跡地巧妙轉變為學生的內心渴求,再呈現“任務”時就會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面向全體,合作探究,落實“任務”
對于“任務”,僅有熱情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如何面向全體學生給予適時指導,引導他們開展有效的合作探究活動,真正落實“任務”,服務于最終完成“任務”,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1.組建團隊,確定“任務”對象
為了讓“任務”真正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都能親力親為,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是最佳的選擇。對于如何組建團隊,關鍵是要將選擇權交還給學生,尊重他們的意愿,因為只有在學生樂意的情況才會以積極的姿態,自覺快樂地加入團隊,與小組成員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因此,當呈現“任務”后,教師可先讓學生簡單交流一下他們做的課前小調查—身邊的老字號,簡單介紹“王星記”“張小泉”“張同泰”“邵芝巖”“邊福茂”“孔鳳春”等杭州著名老字號,根據他們的興趣自由組建團隊,推選組長,確定“任務”對象。針對小組人數多與少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引導,適時調整,巧妙地做好說服工作,使學生打消顧慮,心情舒暢地加入團隊,既尊重了每個學生,又使團隊組建順利完成。
2.制訂方案,考察任務對象
要為“杭州老字號”考察“任務”設計一份切實可行又新穎獨特的創新方案,絕非易事,一定要對“任務”對象進行詳細的考察與研究。為了讓學生的考察更具目的性、針對性,教師可以事先設計一份“杭州老字號考察方案”,包括考察對象、考察時間、考察地點、考察內容、小組分工、具體方法、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其解決方法、注意事項等,要求每個小組在考察前認真討論、填寫。這一具體、切實可行的考察方案,會讓學生的考察活動有章可循。在小組組長的統籌安排下,結合各自的分工,開始“杭州老字號”的探尋之旅。他們有的深入店鋪,實地考察;有的走上街頭,采訪調查;有的走進圖書館、博物館,查找資料……學生熱情高漲,忙得不亦樂乎,不僅會收集和掌握大量關于“任務”對象的一手資料,更會在考察活動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杭州老字號”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令人堪憂的現狀,增強他們宣傳、推廣、振興“杭州老字號”的愿望。
3.創意設計,齊心完成任務
當各個小組對“任務”對象進行一番全面考察,再次回到課堂時,他們已是信心滿滿,躍躍欲試。這時,他們會齊心協力,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匯總和討論分析,找到制約老字號發展的主要原因,對癥下藥。有的會大打“文化”牌,將復興民族文化作為“邵芝巖”創新方案的主題,期望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重樹老字號金字招牌;有的走親民路線,抓住人們探秘傳統工藝的好奇心理,為“王星記”設計集展示、學藝、銷售為一體的創新方案;有的則利用消費者的心理,為“孔鳳春”設計創新銷售方案……他們都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雖然,這些出自學生之手的老字號創新方案,并不一定全切實可行,也會存在考慮欠周、過于理想化等問題,但在經歷考察老字號、分析現狀、尋找原因、尋求對策和設計創新方案的過程中,他們真正走進、了解并感受了老字號,從而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四、搭建舞臺,多元評價,展示“任務”
每一份創新方案的設計,無不包含著各個小組成員努力的汗水和智慧的結晶。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搭建舞臺,提供充足的時間,確保每個小組都有機會展示團隊合作的成果,在相互交流、質詢、評議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當然,僅有任務展示的舞臺還不夠,教師要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使他們對地方課程產生更大的熱情。因此,教師要遵循多元、動態、全程的評價理念,用“多把尺子”對學生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1.小組自評,反思提高
自評的過程實際是小組成員回顧反思整個任務完成的過程,可以引導他們關注參與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教師可設計小組自評表(見表1),讓學生能夠積極地進行小組評價,主動發現成功與不足,不斷提高。
表1 小組自評表
自評項目 自評情況
1.小組分工合理,職責明確
2.對任務對象了解全面,分析到位
3.任務完成過程中,組員積極參與,團結互助
4.能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方案設計
5.方案設計有創意,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2.組間互評,取長補短
對學生來說,同伴的認可和賞識能讓他們獲得極大鼓舞,他們之間也比較了解,認知水平基本一致,更容易溝通情感,這都為開展組間互評提供有力的保障。借助這一評價形式,可以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團隊的優劣狀況,學會自我反思、欣賞他人,達到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的目的。
3.教師評價,催人奮進
除了小組自評和組間互評外,教師應對每組“任務”的完成情況給予中肯的評價。教師要注意評價語言的多樣性,靈活運用及時評價和延時評價,以正面評價為主,通過設置“最佳合作小組”“最具人氣小組”“最富創意小組”“最具慧眼小組”“最具潛力小組”等獎項,從不同的角度對各小組的表現加以肯定,誘發學生前進的內驅力,不斷催人奮進。
基于“任務”的教學實踐,不但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內在認知需求,促進知識的有意建構,而且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他們在活潑愉快的情緒體驗中自主、自然、自愿地學習,從而真正讓“任務”點亮教師教學,引領學生走進地方課程的精彩
世界。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