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守寧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口語教學 知識積淀 意境創設 循序漸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6A-0098-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要“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然而,長期以來,教師在課堂上并沒有把口語教學放在應有的位置。口語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
一、知識積累,奠定基礎
人們往往用“出口成章”來形容一個人的口才,而出眾的口才又與豐富的知識儲備緊密相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詞匯,將學生個人知識的積累視為開展說話訓練的基本前提。
(一)反復誦讀,增強語感
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反復誦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增強語感,豐富詞匯量,把文章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打開文學寶庫之門,多向學生介紹優秀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多讀多記,接受文學的洗禮。對于優秀篇章中的精彩語段,教師要指導學生熟讀成誦,反復記憶。
(二)深入生活,增長知識
學生見多識廣了,說起話來才會有豐富的內容。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向書本學習,還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參加社會實踐,一方面教導學生平時要留心生活,一方面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德育教育基地、鮮花種植基地、農場養殖基地,帶領學生與清潔工一起勞動、與商販一起做生意等,由此增長學生的見識,為說話訓練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良好的交際環境有利于學生發展口語交際能力。要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說話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模擬表演、小組討論等方式,創設有利于交際的情境,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展現自己的想法。
(一)模擬表演
在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將一些故事性強的課文進行改編表演。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晏子使楚》時,筆者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將這篇文言文改編成小戲劇進行表演。又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最后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模擬韓麥爾先生上課,通過語言、動作、表情展現出韓麥爾先生對母語、祖國的深情與國家被侵略的悲痛。這樣的模擬表演活動,既能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再創作,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學生模擬表演時,教師應認真觀看、聆聽,針對學生說話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評價分析。
(二)小組討論
除了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改編表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就某一個論題展開討論,創設互動的交際情境,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愚公移山》這篇課文后,筆者出示討論題“愚公為什么不搬家”,并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在討論中,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愚公祖輩居住在太行、王屋山間,對這片故土割舍不下,因而不愿搬遷。”有的說:“愚公年紀大了,搬家很費力氣。”有的說:“愚公選擇移山而非搬家,表現了他不畏困難的精神。”這樣的討論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表達,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循序漸進,穩步提高
做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說話訓練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階梯式推進的方式,逐步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學會揣摩,品味語言
口語教學需要大量形象思維的參與,形象思維能力是語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對聯想和想象應予以重視,要讓學生學會驅遣想象,在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動。如蘇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紫藤蘿瀑布》中有一段話:“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作者在這里先將香氣與淺紫色聯系起來,再將那香氣氤氳、紫氣彌漫的景象比喻成“夢幻”,最后用“籠罩”將“夢幻”與“我”聯結起來,構成一種意境。教學時,教者要善于調動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體會這段話的意蘊。
(二)由簡到繁,逐步深入
教師在進行話題引導時,應讓學生經歷一個從熟悉到生疏的過程。在話題的選擇上,首先指導學生說自己熟悉的人與事物,如親朋好友、課文內容、生活見聞等。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說話經驗之后,再要求學生講述不熟悉的內容特別是抽象事物,如讓學生闡述見解、進行辯論等。在表述的內容的多寡方面,首先要求學生完整地說一段話,然后漸漸過渡,直到學生能繪聲繪色地進行“長篇大論”。在表達技巧的訓練方面,先讓學生進行敘述、說明、描寫、議論等單項訓練,再讓學生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口語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智力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增強學生社會交際能力的有效方式。在訓練過程中,教師只有耐心引導,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式,循序漸進,才能使學生在口語交際方面逐步提高能力。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