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華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變化,在會計的具體工作中,謹慎性原則已經在會計工作中根深蒂固。在會計工作的每個環節中都要遵循謹慎性原則。該文首先論述了會計謹慎性原則的概念,其次簡要分析了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具體工作中的應用和如何正確應用,最后對在具體的會計業務中如何應用謹慎性原則解決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謹慎性原則 會計 謹慎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a)-0255-02
謹慎性原則在具體的會計工作中所占據的地位無法估量,該文對其概念、運用以及它的存在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著重指出了會計業務中如何使用謹慎性原則,以及在處理會計業務的過程中如何正確地使用謹慎性原則。
1 會計謹慎性原則概述
謹慎性原則,具體內容值得是在企事業單位進行的經濟業務活動過程中,采取最優的方案、最有益于所有者的方案以及將損失降到最低的方案。在選擇方案的同時,會計信息使用者應該非常謹慎。謹慎性原則,從字面意思可知,處理經濟事務要慎重,不可盲目。所以采用謹慎性原則所要遵循的是要維護信息使用者的自身利益,采取最有益于所有者利益的最優方案。
謹慎性原則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必要性:(1)它可以使債權人及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在對會計處理方法進行選擇時,盡量選擇對所有者影響最小的、可靠的,避免經營過程產生的風險。(2)它能使會計部門的信息質量得到提高。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虛假的會計信息也隨之而增加,使市場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而應用謹慎性原則剛好可以使會計人員在工作中的利潤操作受到限制,能夠更好地提供會計信息,具備一定的客觀性。(3)它可以使風險損失得到有效避免。在進行會計核算可能發生的風險損失時,值得注意的是要及時發現可能造成的損失,同時采取相關的措施加以遏制,這樣能讓經營管理者處于一個清晰明了的狀態,從而增強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實力。
2 謹慎性原則在會計中的運用
2.1 提取壞賬準備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開展銷售業務的主要方式就是賒銷,為此引發的一部分應收賬款收不回來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是客觀存在的,壞賬也因此而產生了。壞賬損失有兩種會計處理方法:一種是備抵法,另一種是直接轉銷法。雖要對應收賬款中可能的壞賬損失風險進行考慮,但通過計損壞賬準備,避免了虛增利潤、虛增資產,符合謹慎性原則。
2.2 加速折舊
總體來看,我國仍有不少折舊率水平相當低的企事業,對技術更新無法適應,對此現行新會計制度在強調采用直線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同時,允許使用加速折舊法。其原因就在于:(1)很多固定資產初期使用時效率較高,為使成本和收入能很好地配比,就應使這些資產在早期有最大經濟效用時多計提折舊;(2)由于技術進步而造成的無形損耗,導致短期限內就要收回固定資產的大部分價值等。對此,根據一些企事業的實際情況,完全有必要允許他們在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中選定一種方法。
3 會計謹慎性原則的正確使用
(1)要從根本上認識謹慎性原則,不能盲目使用,更不能過度使用,這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一個首要前提條件。會計從業工作者,無非是和金錢打交道,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和人群,誘惑隨時可能發生,但是會計人員手中的權利又歸屬于企業,所以會計人員是否可以得當的使用謹慎性原則,關乎企事業單位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從會計人員本身應該注意得當的應用謹慎性原則,從管理者的校對,應該對會計人員進行謹慎性原則的培訓和培養,正確認識并能正確使用謹慎性原則。
(2)體現謹慎性原則的會計準則和制度的相關條款應盡量是可操作的。從我國現有會計規范看,一些體現謹慎性原則的具體方法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比如加速折舊法、存貨的后進先出法。不過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減值儲備數額、存貨起決定作用的“可變現凈值”則很難確定,這就使會計人員實施謹慎性原則的難度增加了。為此,可制定出一些行業規范性具體標準來確定“可變現凈值”問題,以對會計人員的實踐行為進行指導。
(3)提高會計工作人員本身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在會計工作的具體過程中,會計的主體,即會計人員,本身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操守,才可以勝任會計這一神圣的職業。所以企事業管理層應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素質培養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使之能夠在遇到問題時,理性果斷,公正公平的解決問題。一個好的會計工作者,除了要具備專業的會計職業技能外,更要具備較高的職業操守,這些條件為會計的謹慎性原則提供了先決條件,只有具備了以上幾點,才能夠恰當地運用會計謹慎性原則。只有在具體的會計工作中,會計人員才能對會計謹慎性原則進行恰當的運用,才能夠在遇到不確定的經濟事務時,做出理性的判斷。會計人員業務素質的高低,將從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決策者起到幫助,從而使企事業單位能更好地發展。
(4)加強審計監督。應加強企事業的外部審計監督,才可以從根本上防范謹慎性原則在企事業單位內部運用不當。企事業單位內部機構放置不用或過度使用謹慎性原則,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事業的發展,所以應該加強外部審計監督制度,內外兼并,聯合監督,才能確保謹慎性原則合理有效地在企事業單位中使用。
(5)有機地結合謹慎性原則的運用和會計信息的充分披露。謹慎性原則之所以在企事業運用,是因為在遇到不確定的經濟事務時,所采取的公平公正,客觀的解決對策,所以謹慎性原則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運用謹慎性原則,確定問題的方案,才可以轉化為一系列的會計解決方法。謹慎性原則所確定的不同的方案,所發生的會計解決方法也不盡相同,所以從某種程度上會導致財務出狀況或者經營出狀況等,最終導致企事業管理層由此會計信息得出不同的決策。由此可見,在會計工作中采取謹慎性原則,要將所采取的任何方案在財務報表中都一一陳述,對該方案所產生的若干會計信息以及所產生的后果和影響等都要一一進行陳述。
4 在具體的會計業務中解決問題的對策
4.1 正確應用謹慎性原則
由于謹慎性在或有事項確認、計量中與可靠性相沖突,所以在經濟活動中,就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來使沖突得到緩解。首先,應明確二者的使用順序。在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可靠性,必須在維護可靠性的基礎上,貫徹和運用謹慎性原則。其次,要適度地運用謹慎性。“適度”的把握要依靠工作人員準確的職業判斷,需要其對謹慎性原則的制約因素和精神實質有正確的理解和把握。
4.2 提高或有事項確認的客觀性、合理性
在具體的會計經濟業務過程中,首先要對或有事項的條件進行明確化和清晰化,這樣可以在具體的選擇謹慎性方案時能夠把握得更加準確,從而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提高。其次,對會計估計要謹慎地使用。
4.3 增強或有事項披露的充分性
在會計報告中,會計人員不僅要披露企事業單位正常的經營活動,還要對具體經濟活動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充分的揭示。針對沒有在會計確認和計量中反映出來的風險,按照謹慎性原則,應該充分披露在會計報告中。
加強內部管理。其一,提高會計從業人員自身的素質。不但要對會計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還要對職業道德操守進行培養和培訓。在具體的從業過程中,要本著公正公平的態度,遵守會計相關法律法規,不能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避免徇私舞弊行為的發生。其二,加強管理層對或有事項披露意識。首先,應完整并及時地披露或有負債,樹立危機意識,不能有絲毫的回避心理。其次,充分披露未決訴訟、未決仲裁的性質及形成原因。最后,謹慎對待或有資產的披露。或有資產作為一種潛在的資產,資產確認的條件不符合的,不予確認。其三,必要時可采用網絡化的會計管理。通過現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統,將或有事項所對應的可以核算按照企事業自身的內控制度進行網絡自動的操作,從而避免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
5 結語
綜上所述,會計業務中的謹慎性原則,在我國的會計工作中占據了重要的作用,雖然我國在謹慎性原則的使用上還有所欠缺,但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企事業單位勢必會將其作為會計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該從多方面對謹慎性原則在各項事務中的運用進行了總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Z].2012.
[2] 劉海云,楊蔚,王慶秀.謹慎性原則在或有事項確認與披露中的應用[J].財會通訊,2006(2):79.
[3] 張益民.或有事項披露問題的探討[J].現代商業,2008(27):261.
[4] 鄒紅霞.對或有事項會計處理的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09(10):210.
[5] 孫寶成.對穩健原則在我國應用的思考[J].會計研究,1995(3):13-15.
[6] 黃凱紅.穩健原則在中國的適用性及實際應用[J].會計研究,1999(7):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