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小輝 劉偉峰
[摘要] 目的 比較人工股骨頭置換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患者67例的臨床資料,其中32例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35例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結果 全髖關節置換術平均手術時間顯著長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組,術后輸血量顯著大于人工股骨頭置換組(P均<0.01)。術后6個月和術后12個月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Harris評分均顯著高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組(P<0.01)。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比較,能夠更好恢復患者髖關節功能,但其手術創傷相對較大,因此臨床工作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手術方法。
[關鍵詞] 骨質疏松;股骨頸骨折;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0-0056-03
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主要發生在老年患者,保守治療容易導致股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長期臥床等并發癥發生,因此對于身體條件允許、能夠耐受手術的患者,可選擇手術治療。髖關節置換術是不可逆髖關節損傷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與假體的選擇具有密切關系[1,2]。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操作復雜,對術者要求較高。如何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最大恢復患者髖關節功能、降低再手術率、減少并發癥等成為臨床面臨的重要問題。本研究回顧性分析6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經骨折的優缺點,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a患者67例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符合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的診斷標準;影像學檢查顯示為股骨頸骨折,并且Garden分型為Ⅲ型和Ⅳ型;年齡>60歲,未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均為單側骨折;臨床資料完整。所有患者均為滑倒后摔傷。32例患者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61~78歲,平均(68.4±9.3)歲,左側17例,右側15例;35例患者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其中男15例,女20例,平均(69.9±10.5)歲,左側17例,右側18例。兩組患者性別比、平均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晚上術前檢查及術前準備,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方式。兩種手術均采用后外側切口,切開皮膚,分離皮下組織及肌肉組織,切斷旋股外側肌群以及關節囊,暴露髖臼和股骨頭頸,自小粗隆上方1.5 cm處截斷股骨頸,取出股骨頭。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測量股骨頭直徑,鑿開骨髓腔,擴髓,至骨質疏松較輕,股骨近端皮質密度較好時,安裝假體,對于骨質疏松嚴重的患者采用骨水泥型假體。將假體納入髖臼,活動關節無阻力,無脫位,沖洗后,清除異物,逐層關閉,留置引流管。全髖關節置換術則清理髖臼緣及內部肉芽組織,清理髖臼露出軟骨下骨板,有點狀出血時,試模安裝,用骨水泥將髖臼假體固定,逐層關閉。術后患肢外展中立位,術后24~48 h拔除引流管。術后3~5 d扶雙拐下床活動,術后2~6周逐漸單拐活動。術后4個月內避免過度向前彎腰,不坐低凳子。
1.3療效評定
分別于術后6個月和12個月采用Harris評價方法[3]評價術后患者髖關節功能,包括疼痛、功能、畸形、關節活動4個方面,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關節活動5分。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70分為差。比較兩種手術方法的平均手術時間、術后輸血量、平均住院時間以及術后負重時間等。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術中術后情況
全髖關節置換組平均手術時間顯著長于人工股骨頭置換組,術后輸血量顯著多于人工股骨頭置換組(P均<0.01)。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術后負重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術后情況(x±s)
2.2兩組不同時間點Harris比較
術后6個月和術后12個月全髖關節置換組Harris評分均顯著高于人工股骨頭置換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Harris比較(x±s)
注:兩組優良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 兩組并發癥比較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比較[n(%)]
注: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χ2=1.696,P>0.05
3 討論
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髖關節不可逆損傷主要的治療方法,患者術后肢體功能的恢復、生活質量的提高與患者身體狀況、原發病、假體選擇、力學以及生物學技術等均有密切關系。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操作復雜,對醫生技術的要求很高。保守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容易導致股骨頭缺血壞死、骨折不愈合、長期臥床等并發癥發生[4,5]。因此對于條件允許的患者,多采用手術治療(如內固定手術、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及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患者能夠早期進行負重行走,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內固定方法具有簡單、安全、快速等優點,但容易發生骨不連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再手術的幾率較高[6]。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雖然可以一次解決內固定的并發癥,但是隨著時間延長,容易出現髖臼磨損、假體松動、異位骨化、深部感染、假體周圍骨折等并發癥[7,8]。另外,老年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給治療方式的選擇帶來較大困難。在臨床工作中,還要考慮到患者的全身情況、移位程度、骨折類型、年齡、骨的質量等。股骨頸骨折Garden分類Ⅲ型主要表現為完全骨折,部分移位,X線片上股骨壓力骨小梁與髖臼骨小梁失去對線關系,股骨頭有移位,不在正常位置;Ⅳ型主要表現為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頭旋回到正常位置,X線片顯示股骨頭骨小梁與髖臼骨小梁對線關系恢復。這兩種類型均為關節置換的適應證。本次納入研究的對象均為Garden Ⅲ型或Ⅳ型。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最早出現在1938年,不銹鋼臼杯,與不銹鋼支股骨頭,借助假體股骨頸軸向用螺栓固定。1953年出現丙烯酸骨水泥固定全關節假體。1971年低摩擦關節成形術奠定了現代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基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能夠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較好地恢復患肢功能,還能減輕患者長期臥床而產生褥瘡、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還能消除內固定術導致的骨折不愈合、股骨頭壞死等并發癥,降低患者的再手術率[9,10]。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屬于較大的重建手術,術后容易發生局部及全身并發癥,包括髖部疼痛、感染、假體松動、假體脫位、股骨周圍骨折、神經損傷、髖臼軟骨磨損等[11,12]。
在本次研究中,全髖關節置換術平均手術時間較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長,術后出血量較多,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負重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沒有顯著差異。術后6個月和12個月采用Harris對患者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結果顯示全髖關節置換術均顯著優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結果提示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髖關節恢復更好,但是患者手術時間長、創傷相對更大、術中出血量較多。近年來隨著麻醉技術的改進,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時間也有顯著縮短,手術創傷有所減輕。研究顯示,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時間、并發癥的發生與患者手術量以及術者熟練程度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縮短手術時間能夠顯著降低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危險性。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比較,再手術率更低。術后兩年內再手術的主要原因為假體脫位,髖臼軟骨磨損以及假體松動。老年患者因體質差,心肺功能較弱,因此部分患者短期內并不能承受再次手術,因此初次手術的選擇至關重要[13]。我科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手術方法,如果患者身體條件允許,則選擇全髖關節置換術,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再手術率,可以作為老年移位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方法[14]。少數高齡全身狀態差、伴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平時活動量小,或者在受傷前已經發生功能障礙的患者,可選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
綜上所述,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比較,具有更好的髖關節功能,但是其手術創傷相對較大,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15]。對于身體條件好、能夠耐受的患者可選擇全髖關節置換術以提高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對于身體條件欠佳,不能耐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可選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王立,曹燕明,林建浩,等.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6): 494-496.
[2] 唐躍先.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和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J]. 重慶醫學,2010,39(6):727-728.
[3] 李華. Harris評分法與X射線評分法在全髖關節置換術療效評價的比較[J]. 醫學信息:上旬刊,2010,23(5):1334-1335.
[4] 李紹光,孫天勝. 老年人髖部骨折引發過高死亡風險的研究進展[J]. 中華外科雜志,2013,51(4):372-374.
[5] 黃曉,尹東. 老年髖部骨折病死率的影響因素[J]. 醫學綜述,2012,18(14): 2210-2212.
[6] 馮杰榮,黃明光,陳偉. 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評價[J]. 吉林醫學,2014,35(23):5221.
[7] 劉毅峰. 老年髖部骨折內固定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比較[J]. 海南醫學,2014,25(14):2133-2135.
[8] 高宏,劉愛峰,孫波,等. 老年股骨頸骨折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短期療效[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1,17(4):430-431.
[9] 嚴飛,曹澤,趙理平,等. 兩種手術方法治療高齡骨質疏松患者股骨轉子間骨折臨床效果比較[J]. 山東醫藥,2014, 54(31):47-49.
[10] 蔣政山,張勇,劉亮,等. 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J]. 中國醫學工程,2014,22(8):53.
[11] 王振海,丁海蛟,高燕,等. 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臼骨折繼發創傷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 臨床軍醫雜志,2014, 42(8):868-869.
[12] 令狐永誼.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部感染的治療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8):117.
[13] 葉義平. 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28例臨床療效體會[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13):3089-3090.
[14] 張仁杰. 鎖定型鋼板治療骨質疏松性粗隆間骨折87例療效分析[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9):1461-1462.
[15] 胡浩,王景. 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效果[J]. 中國醫藥科學,2014,(8):158-160.
(收稿日期:20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