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珍珍++丁永卓++王玉花++楊盼盼++趙阿勐++鹿鳳山
摘 要 通過將心理彈性理論應用于醫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探討心理彈性在醫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心理彈性;醫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6-0077-02
心理彈性理論(Resilience theory)的提出始于20世紀初期。心理彈性是個體面對壓力或困難的境遇時,自覺地、主動地展現出來的本身所具有的優秀的個體特征。它作用在個體的內部心理及外部環境中,發揮著中介與協調作用。醫學生現在所面臨的壓力前所未有,為了有效緩解醫學院校大學生所面臨的多重壓力,確實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正性導向性,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良性調整可以作為一項嘗試性改革。
1 心理彈性理論的研究背景
研究緣起 20世紀初期,心理衛生運動開始興盛,兒童壓力與逆境經歷及其他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或精神失調發展等問題,受到公眾關注[1]。至20世紀后期,有關各種各樣的危險因子與心理行為問題的關系相繼步入人們探討的話題領域中。然而,基于Rutter于1972年發表的關于母愛剝奪的研究中所提出的由于壓力與逆境成長導致的個體差異現象后[2],研究者還發現了其他視角的現象,即盡管一些兒童曾經經歷過嚴重的壓力與逆境成長環境,成人后卻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生理功能,甚至這些人中還產生了一些優秀的人物。此時,心理彈性學說即開始被認同。
研究沿革 心理彈性學說走過了二三十年的研究進程,其中的三次浪潮推進了它發展[3]。
第一次浪潮:心里彈性因素確認和相關保護因素的發現。此階段的研究者主要致力于心理彈性的兩個爭議話題:其一是危險因子的確定及其程度衡量,其二是評估個人的發展功能。隨著對這兩方面的探索與思考,研究者們發現了與高危背景下良好適應相關的因素,包括在所有危險和逆境水平上都起到積極作用的因素,即補償性因素(compensatory factors)或稱為促進性因素(promotive factors);只在較高危險水平層面才起到積極作用的因子,即保護因子(protective factors)或稱調節因子(moderator),起到緩沖壓力和逆境的負面作用。
第二次浪潮:將心理彈性與發展系統(developmental systems)和生態系統(ecosystem)有機結合。此階段心理彈性受到新興的發展心理病理學的推動,環境的動態變化,發展系統理論的更迭,造就了心理彈性新的定義。強烈的生態系統取向成為第二次浪潮中心理彈性的突出特點。
第三次浪潮:通過干預手段促成心理彈性。此階段中,多種提高心理彈性的主張及方案相繼推出,包括西雅圖社會性發展工程(Seattle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領先計劃(Head Start)、美國彈性發展法案提案(NRDA)等。進入21世紀以后,心理彈性框架的實踐,促成了干預模型的建立,干預模型通常被稱作彈性增進保護過程模型。
心理學家Masten根據三次心理彈性研究高潮,預測了第四次心理彈性研究浪潮的走向與趨勢,預言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測量和分析個體發展功能的多水平及其相互促進的作用、適應性系統的發展及其在心理彈性中所起到的作用等。
2 心理彈性在醫學新生中的積極促進作用
系統性代表研究及結果 多項研究結果均證實了心理彈性因素的存在及其發揮的良性作用。Parnas等丹麥科學家進行了一項歷時27年的追蹤研究,發現與罹患精神分裂癥的母親共同生活的兒童中,青少年中期至中年這段時間內,一半以上未患心理疾病。Cederblad等瑞典研究者對經歷三個及以上逆境因素的兒童從八歲開始進行追蹤,至中年時期,占研究對象3/4比例的人群身心發展良好。
心理彈性主題活動對課程受益面的延展 國外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彈性與適應、應激、壓力困擾等方面存在高度的聯系。作為人格特征的心理彈性可以起到緩沖應激對健康的消極影響,并促進個體積極適應。心理彈性是個體對應激反應出的健康適應效果,是健康適應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和保護資源。
近三年國內研究顯示,心理彈性與外向性、社會支持等有著顯著的正相關[4],與生活事件等呈現負相關。同時心理彈性RSA測量分值較高的組在社會支持與內外向上分數偏高,低分組在SCL-90、神經質、生活事件方面得分較高,提示心理彈性交差的個人情緒不穩定,容易受生活事件的左右,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一項對挪威大學生的研究中,Hjemdal[5]發現,心理彈性與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可以預測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心理彈性提升主題活動作為課程的授課內容,可以延展課程的受益面,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成果轉化。
3 醫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心理彈性理論的應用
教學方法中的改革 面臨著學生對授課模式的更高需求,單一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接受式為主,教學方法上則多以講授為主。不同的教學方法因具有其獨特的效果,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無疑是一門操作性強、實踐性更強的學科。對于未來的白衣天使,這更是一項富有技巧性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需要加入多種“現場性”的操作風格,方法上也應該講究多樣性,如小組討論、生涯幻游、情景體驗、團隊合作等。通過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帶著心中的疑問去尋找、分析,最終給出自己答案。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6],也可以采用表演法、游戲法、情境扮演等娛樂式教學,均能夠起到較好的“教”的作用。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既要包含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還要具有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的綜合型課程,充分利用各種平臺資源、影像資料、心理彈性量表測評工具,切實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質量是課程建設的重點[7]。另外,基于各高校中師資的匱乏,導致教育資源的短缺現象嚴重,很多高校中例如這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等公共課均采用大班授課,這種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多元化教學方法的運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采取小班授課可以大大提升該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endprint
教學內容中的改革 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一項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滿意度的調查結果顯示[8],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心理需求的有的放矢的教育是眾多學生之盼。要建立層次多樣、結構完整的課程體系,這就對其教學內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目前醫學院校大學生中,由于課業壓力、就業壓力不斷增加,課程內容紛繁復雜,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實踐技能要求標準不斷提高,對醫學院校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醫學院校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設置心理彈性內容模塊成為必然的趨勢。心理彈性能力不僅是人格中基礎的屬性部分,也存在可提高的空間。
總之,心理彈性的產生,取決于個體所處的危險因素與保護因素的抗衡。醫學生所面臨的壓力源繁雜,對于剛入校的新生來說,由于環境的改變、生活支持的改變、學習方式的變化等使其壓力更大,他們所需要的心理支持、滿足情感更需要教育者的關注。醫學新生的心理滿足感來源于家庭、社會及學校。和諧的社會、良好的親子關系、安全而穩定的校園氛圍等構建了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保護因素。因此,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就是要為他們創造這種保護因素,使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發展成完善的心理,從而抵御不良威脅與逆境沖突的打擊,最終獲得持續的個人成長與心理穩定。
參考文獻
[1]Rutter M. Resilience Reconsidered: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empirical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M]//Shonroff
J P, Meisels S J.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651-682.
[2]Rutter M. Protective factors in childrens responses to stress and disadvantage[M]//Kent M W, Allen V. Primary prevention of psychopathology: Vol.3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Hanover. NH: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79:49-74.
[3]席居哲,桑標,左志宏.心理彈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心理科學,2008,31(4):995-998.
[4]WANG Yanqiu. 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from high professional medical schools[D].Chongqing: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2010.
[5]Hjemdal O, Friborg O. Resilience Predicting Psychiatric Symptoms: A Prospective Factors and their Role in Adjustment to Stressful Life Events[J].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06,13(3):194-201.
[6]龐彬.案例教學法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實踐[J].教學與管理,2009(27):48-49.
[7]李煥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作用研究[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4.
[8]宋志英,嚴云堂,吳云助,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滿意度調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32(2):128-1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