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才 于冬玲
【摘要】在具體教學中,影響小號學習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包括學生自身的身體條件、心理條件,教師的教學理念及方式等。而在小號教學過程中主要的問題應該是解決吹奏的方法、演奏悅耳的音色、如何控制氣息及如何克服高音等,本文在試圖解決以上問題的同時,著力突出音樂素養在教學中的形成。
【關鍵詞】小號;少兒;教學;問題;思考
一、基本技術
(一)口型的固定
小號演奏時需要嘴唇的震動,通過號嘴來實現發聲,因此口型的正確與否關系到演奏效果的好壞。嘴唇由唇部肌肉組織的緊張與松弛來實現不同的震動頻率,低音時肌肉相對松弛、高音時肌肉堅實有力。對于剛剛學習小號的兒童來說,這是一個艱苦的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只有肌肉力量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夠順暢的演奏以及學習更高層次的技巧。
兒童學習小號時往往希望盡快演奏樂曲,而不是枯燥無味的號嘴、口型練習,結果對于進一步的學習有百弊而無一利。教師在此過程中應該發揮思想的引導、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比如通過兒童能接受的方式告知口型的重要性,亦或用號嘴演奏音階、適當穿插小型樂曲等。這樣才能使兒童保持耐心的同時,建立正確的口型,以達到基礎堅實的作用。
(二)氣息的運用
小號的演奏對氣息有著很高的要求,從基本的發音,到技巧性的雙吐音、滑音、強弱音、高低音等都需要有足夠的氣息來支撐。很多人在剛接觸小號時,都是用很大力氣去吹,結果只聽到強烈的氣流從管子里冒出來,卻不能夠吹響。一方面這跟口型有關,另一方面這跟氣息運用的正確與否有關。合理的運用氣息不但能夠事半功倍,更對其他技巧的運用有很大幫助,因此,訓練正確的氣息運用也是小號學習中的重點。
小號吹奏時,大多采用胸腹式呼吸,很多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強調深呼吸,使得學生在呼吸時聳肩、大口吸氣,雖然目的是正確的,卻誤解了深呼吸的意思,最后連正常呼吸動作都不會了,所以在用氣之前,越是少一個準備動作,越接近自然用氣的效果。也就是在用氣之前,唇部及肩部都放松,只考慮正常呼吸是再合理不過的。
長音的練習是很多學習樂器都必須經歷的過程,在小號的學習中,長音的練習更顯重要,它是口型以及氣息的結合性練習。這是個持久性的練習,對初學者和專業者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其不僅有助于口型的固定,氣息的運用,也能夠使耐力得到提高,連音、吐音等技巧也是以此為基礎。
(三)高音的形成
小號以高亢、嘹亮著稱,說的也就是其高音極具穿透力,大多數喜歡小號的人一開始也是因為其高音的美妙。學習銅管樂器的人都應該了解,高音對于銅管樂器來說演奏是有一定困難性的,并不是有氣和有力度就能夠演奏好的,小號高音的演奏更是如此,它需要多方面技術的配合。
高音演奏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嘴唇對號嘴的壓力過大,使唇尖部位失去靈敏性,最終出現演奏困難,口型變形等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跟唇部肌肉的發達程度有很大關系,當唇部肌肉不足以達到演奏某高音的強度時,演奏者會不自覺的加大唇部壓力以使足夠的氣流進入號嘴。
解決這一問題除需要口型、氣息的練習外,還應有一定的技巧方法訓練。如把號放在桌子上用嘴吹奏,或掛在空中吹奏,這也就避免了胳膊沒有意識的施加壓力。高音對于小號演奏來說無異于刀的利刃,但要磨好刀刃卻是要著實下功夫的。
二、綜合能力
兒童并沒有太強的獨自思考能力,也缺少對多事物的選擇能力,在學習中,也并不能正視教學的協調性。在小號的學習中,一味的技術訓練并不一定有效的提高藝術演奏的水平,而多技能的協調發展看似缺乏針對性其實從協調性方面講是促進了某一技能的穩固。
把小號的各技能比作人體的四肢,如果只是胳膊強壯,打籃球并不一定厲害;只是腿部強壯,踢足球并不一定厲害。在演奏樂曲時,一首曲子不止用到某一個技巧,而是很多技巧的綜合運用,而且在樂曲快速演奏的時候,并沒有具體的某一個技巧的運用,可能是兩個技巧或多個技巧的連續協調運用。所以技能之間的相互交融是小號教學應該加強的訓練。
三、音樂素養
任何形式的音樂教育都應該注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當一個人(從兒童到成年人)很好地制作出音樂時,他便正在展現著一種多維度知識形態,這就是音樂素養。音樂素養通過行為,而不是言語來展現。”①“引導學生進入音樂實踐取決于選擇音樂挑戰,即學生們面臨著亟待解決的語境中的真是問題,而后者則與精心選擇的音樂實踐的要求和傳統相關。我所說的音樂挑戰指的是要表演(即興表演、創作、改編或指揮)真實的、動人的音樂作品(或項目)。”②小號的學習并不只是小號演奏技術的堆疊,還有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對作品情感的理解,這才有可能得到音樂素養的提升。
作為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應把小號的感性接受作為重要教學內容。雖然少兒進行感性接受時,還要借助理性知識的引導,但真正能夠觸動、有發他們進入藝術境界中的,必定是直觀的、直覺的、現實的音樂。這就需要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善于啟發、積極引導,使其在“直觀體驗”中能通過具體的音樂形象來欣賞音樂作品,從而不止在技藝上,在音樂素養中也得到提高。
小號的教學,直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具備演奏技能,而最終目的還是通過小號的學習,對音樂有所感悟,使自身整體的素質有所提高,實現綜合素質的獲得。這一方面對小號的情感演奏有一定幫助,也順應了現代教育所提出的素質教育。因此在小號的教學中,尤其是少兒小號的教學,更應該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
注釋:
①(美)戴維·埃利奧特著,齊雪,賴達富譯.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02:12.
②(美)戴維·埃利奧特著,齊雪,賴達富譯.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02:69.
參考文獻
[1]張鐵成.朱起東小號音樂藝術初探[D].山東大學,2011.
[2]姚宏宇.關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小號教學的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265-266.
[3]錢桐.談小號演奏者的文化素養[J].藝圃(吉林藝術學院學報),
1995,02:42-45.
[4]許林.關于小號吹奏口形問題的探討[J].藝術探索,1987,01:80-83.
[5](美)戴維·埃利奧特著,齊雪,賴達富譯.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02.
作者簡介:王仲才(1989—),男,山東聊城人,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于冬玲(1989—),女,山東萊州人,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及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