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CCA于上世紀90年代初進入中國,迄今已與國內百余所高校達成合作,每年培養大批學生進入外企、事務所工作。作為海外學員最多、發展最快的專業會計師組織,ACCA在中國受到廣泛關注,培養的學生也受到企業的歡迎和認可。
【關鍵詞】ACCA ?高校 ?成建制班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年校級本科教學工程專題項目《西方會計學原理(雙語)課程教學范式改革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22-02
一、ACCA中國發展歷程和現狀
特許公認會計師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簡稱ACCA)成立于1904年,總部設在倫敦,是目前世界上領先的專業會計師團體,也是國際上海外學員最多、學員規模發展最快的專業會計師組織。目前為來自180個國家的178000名會員和455000名學員提供服務,幫助他們在會計和商業領域獲得成功,提升職業技能。
二、成建制班運行模式
多數高校將ACCA專業放入高招計劃作為單獨專業招生,學費8000-15000元不等,部分高校在學生入校后面向所有專業公開選拔,給部分希望轉專業的同學提供機會。學生一般在大一結束后進行ACCA注冊,上傳成績單及相關證明后可獲得F1-F5課程的有條件免試,待畢業取得學位證后,可申請前五門課程的無條件免試。ACCA考試大綱共包括16門課程,其中F1-3為基礎知識課程,F4-9為基礎技能課程,P1-7為專業核心課程,P階段專業選修課程P4-7可以任選兩門進行考試。自2015年9月考試季起,考生可以在3、6、9、12月自由選擇參加考試,專業階段課程報考順序也不再有限制,每次最多可報考4門課程。每門課程考試時間為3小時15分鐘,及格分數線為50分。
ACCA的專業資格考試大綱以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頒布的國際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師聯合會 (IFAC)頒布的國際審計準則作為依據設計考試內容,以充分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需要。相比中文資格證,ACCA考試課程覆蓋知識面更廣,課程設置更加系統、合理,16門課程不僅包括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還涉及到管理會計、公司法、商法、稅法、績效管理、公司治理、職業道德、戰略、風險管理等內容。部分課程包含大量真實案例,而這正是缺乏實務經驗的在校學生渴望學習的。大部分高校成建制班每學期會開設2-3門課程,在6、12月為學生提供考試輔導,平均10%左右的同學能在大四上學期通過全部14門考試成為ACCA準會員,在取得3年相關工作經驗后可以申請成為正式會員。
三、辦學經驗及存在問題思考
(一)培養目標
多數高校對ACCA成建制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希望打造一批國際化、專業化、熟悉國際和國內會計準則,擁有廣闊視野的高素質財務人才。但是大多數學生及家長在了解ACCA時,僅看到其宣傳語:“高薪財務人員,年薪30萬”,潛意識認為進入該專業就是手拿金飯碗,反而對ACCA發展前景、適用環境、課程體系、學習難度沒有充分了解。由于該專業收費較高,部分高校放入二本招生,或者允許轉專業進入,很多學生為了進入好學校、財務專業,不惜支付高學費進入,但是之后發現并不適合,學習過程十分痛苦。很多高校只許轉進不許轉出,造成個別學生學習效果較差,虛度四年光陰。因此,建議高校在招生宣傳時講清利弊,正確引導學生認識ACCA,為學生順利進行四年的學習考試做好鋪墊。
多數高校以全球考通過率作為任課教師的績效考評指標,學生也以通過考試作為學習目標,并不考慮是否掌握了課程內容及學習方法,這一點在大多數高校都存在。部分學生“50分萬歲”的急功近利的想法會導致他們進行應試學習,平時不愿認真聽課,考前突擊復習,學習很不扎實。由于課程難度大,很多學生無法跟上老師進度,喜歡購買培訓機構的網絡課程,希望利用零散時間學習,但有時僅能堅持聽幾節課,導致網絡課程、面授課程都無法學好,還有些同學占用其他中文課程時間應付全球考,最終導致中英文課程都未學好。
(二)師資力量
在成建制班成立初期,高校內取得ACCA資格的老師少之又少,大多數老師對ACCA課程和考試缺乏了解,高校只能選擇和有經驗的培訓機構合作,外聘資深教師進行授課,同時鼓勵老師參加考試、聽課。待發展幾年后,多數高校采用自有師資日常授課、培訓機構串講的模式。使用自有師資的優點是老師有固定的授課、答疑時間,講解細致并非常熟悉學生,授課內容能夠覆蓋大綱所有內容。但缺點是有些老師未參加過ACCA考試,不了解考試特點而無法把握重點、難點,學生在“廣撒網”的學習過程中略感吃力。而機構的串講老師多數有實務工作經驗,講解穿插實例風趣幽默,同時對考試把握較有心得,在考前將重點、難點提煉出來為學生減壓,深受學生歡迎。這種模式目前被多數高校采用,效果較好。但缺點是大部分串講老師兼職授課,授課時間、質量不穩定,高校難以長期和某位優秀老師合作,因此高校應加強培養自有師資,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可節約成本。
(三)雙語教學
使用雙語教學是否有利于學生學習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事實是部分高校老師缺乏ACCA授課經驗,無法滿足真正的雙語要求,僅僅使用英文教材、漢語教學,達不到雙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另外ACCA課程內容非常多,高校一般授課9周,每門課每周6-8節課,對老師備課要求很高,對學生接受能力要求更高。如果教師全程使用英文講解,速度緩慢者完不成教學大綱的全部內容,并且部分學生聽力不過關,也不希望老師用英文授課。有知名高校采用如下方法,以薪資對老師授課水平進行劃分:100%全英文教學薪酬最高,可以達到普通中文課程的三倍;授課過程中70%時間使用英語,薪酬為普通課程的1.5倍;如果僅30%時間使用英文,則和普通課程薪酬相同。此方法能很好的激勵老師認真備課,嘗試盡可能多使用英文教學,但是對于接受能力和英文水平差的同學,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可能會使該部分同學喪失信心放棄學習。
因此,各高校應因地制宜,鼓勵英文水平高、講解清楚的老師全英文教學,建議英文水平略薄弱,但理論基礎扎實的老師視學生情況逐步加大英文教學力度。同時注重培養講授中文課程的優秀老師,使其體驗“洋課堂”形成英文思維和教學模式,招聘有豐富留學經歷的專業教師。在選拔進入ACCA專業的學生時,除基礎課和專業課測試外還應該注重英文聽說讀寫的測試,基礎較好的同學能更容易理解專業內容。積極引導學生形成較強的自學、自控能力,在偶爾跟不上老師節奏時能夠主動學習。
(四)日常管理
由于ACCA專業屬于定位高端的高收費項目,大部分高校較為關注該專業學生的發展,安排班主任為學生提供服務。在新生入校時,班主任對ACCA做初步介紹,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對大學四年做出基本規劃。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后續英文專業課學習作鋪墊。從大學二年級開始,ACCA專業同學每年至少要面臨兩次考試季,學習和心理壓力非常大,需要班主任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大學三年級,班主任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確定畢業后留學、考研、工作等發展方向,督促學生尋找實習機會和心儀的工作、研究領域。
少數高校開辦成建制班多年,成立專門的ACCA項目中心,由有豐富經驗的專職教師對學生注冊、考試進行指導和管理。部分知名高校學生高度自覺,無需配備班主任進行管理。
(五)就業狀況
由于大部分ACCA成建制班同學學習非常勤奮,整體知識體系較為完善,非常受外企、事務所等類型企業歡迎,就業率平均在90%以上。尤其是在沿海發達城市,許多企業的CEO、CFO作為ACCA資深會員,對ACCA較為認可并常年與ACCA展開合作,每年為成建制班同學提供優質的實習機會,優先招聘ACCA準會員或者通過課程門數較多的學員。但是ACCA不是一份保險也不是一個金飯碗,僅僅是學生在找工作階段的一個敲門磚,是簡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果學生死記硬背通過考試但是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即使取得ACCA資格,在職業道路上也不會走的很遠。財務人才在成長道路上需要不斷的學習、練習、運用,獲得ACCA資格證也僅代表學生在大學四年當中的豐獲,但是在今后的道路上仍需要他們不斷努力、調整自我,成長為一名高素質的國際化財務人才。
四、結語
ACCA于1988年首次進軍中國,1994年開始與上海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大學等知名院校合作,支持院校培養師資,成立成建制班。目前已與百余所高校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旨在共同培養優質的國際化財務人才。各高校也在多年的合作中摸索出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管理方法和培養方案,培養了大批了解國內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優秀師資,但是伴隨會計教育國際化進程的進一步發展,成建制班在開辦過程中仍有提升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劉婭,岳秀敏.ACCA中國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研究[J].財會通訊,2013(5).
[2]田高良,張俊瑞,汪方軍.基于國際化人才培養定位的ACCA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4(2).
作者簡介:
劉婧(1986-),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管理學碩士,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國稅法、管理會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