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繼紅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學生能否積極、有效、快樂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的有效組織實施。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設計、踐行課堂教學,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是促進學生發揮其主體性,能動的發展,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的基礎,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有效化,全面提升學生整體科學素質。
【關鍵詞】小學科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44-02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引發了人們對于課堂教學的重新省思。教學與課程有效整合的新課程理念,突出了教學改革對課程建設的能動作用,教學活動不再是教師忠實的執行教案的過程,而是課程內容的生成與提升,是師生交往、持續發展的過程。如今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小學《科學》現已全面實施,為了更好地發揮《科學》這門學科應用價值,充分體現新課程綜合性、實踐性及應用性的課程改革理念,我們勢必要注重提高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為此,筆者從以下幾方面為淺談自己的認識:
一、教學與學生實際相結合,以“真實”的生活促進真實的學習
(一)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主體活動
生活融于課堂,教學也來源于生活。科學課程中會涉及許多生活實際問題。《科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學是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要創造學習科學良好的條件和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科學的魅力和樂趣;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從以上意義上來說,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生活中的“科學意義”,而非單純的知識傳授,也就是將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情景和社會環境作為教學的起點,以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起點,合理選擇貼近生活、積極向上、意義深刻的教學活動內容,體現學生主體性地位,做到延伸生活,體現開放的教學活動內容,從而擔負起培養學生科學觀念、指導學生科學行為的根本任務,將有效的課程理念貫徹于整個課堂教學中。
(二)關注學生的主體差異性,體現教育過程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
教學中要注重回歸孩子的真實生活經驗,在將教學過程變成孩子自己學習、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活動及其差異,關注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于一些問題,小學生的理解易出現偏差,而教師只靠單一的理論知識灌輸和空洞的講授是不能奏效的。為了達成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通過梯度的活動設計,有層次開展活動,關注學生差異性,引導學生學教材明道理,聯系實際找差距,確保全體參與,同時要給予學生較多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更多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一個積極、寬松的學習情境,通過自己的辨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由此可見,根據學生之間存在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經歷的差異性,教師有效組織教學,使得學生在交流中能相互學習不同的體驗,從而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只有尊重學生的真實心理,尊重學生的內心體驗,選取適合于學生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樂于自主參與活動,主體性才得以凸現,從而感受、體驗情感,提升認知水平。
二、合理選擇切合主題的教學活動內容
(一)創設學習情境,以真實的認知過程展開教學
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直觀地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征的實際事物或其背景,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理論為實際,可以將理性的東西感性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生活是學生學習情境的豐富源泉,運用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創設教學情境,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能引發學習動機。
因此,教師要切實抓住教學內容,充分運用學生身邊的素材,明確目標,找準落腳點,以具體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并結合學生的生活事例來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認識,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同時活動的設計要做到有兒童意識,盡量形式多樣,適合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特點,考慮學生的需要、活動能力及認知水平。通過討論、演示、交流、情景模擬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和延續學生學習興趣,真正體現學科特點,達到預期教學效果,使學生通過各種活動感悟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從而內化心理品格,外顯行為習慣。
(二)選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及適當的合作學習時機,以提高教學效果
在設計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凸顯其有效性,教師更應“因材施教”,采用適合于其自身的方式方法,從而將多種課堂學習組織形式有效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教學的組織形式包括集體的、個人的及小組合作三種。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同時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教學環境條件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雖不是唯一的教學方式,但卻是科學課程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合作交流可以在同桌、小組中進行,也可以在師生、生生、集體中進行,使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情感得以升華,思想得以交融,實現獲取知識、解決問題、表達觀點等教學目的,而非固守于形式、環境、人文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在合適的時機選擇恰當的內容進行合作學習,才能激發起學生真正的興趣和學習的動機,才能真正體現合作學習對于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進而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這里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合作學習不僅限于課堂上,也包括學生在課后根據教師布置的專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探究活動。
三、充分發揮教師有效的主體活動指導作用
“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 從這個意義來說,學生可以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通過自己的內化變為自己的一部分,而最后這個過程并不是由單獨的教或學所完成,人的獲得所依靠的是有效地教與學。在學生主體活動中,教師作用的有效發揮則是確保學生主體活動取得實效的保障。 ? ? ? ?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示范作用
科學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學生實驗探究,而教師引導示范作用在此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夠順利開展探究活動,能否有效的獲得科學知識,也就關系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生成化。因此,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獲取知識。所以,作為教師要特別注意“身教”對學生的影響,確實給學生起到引領示范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無論在知識傳授環節,還是實驗演示階段,或是學生分組實驗指導環節中,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更要求教師要有嚴謹、科學、認真的治學態度。
顯然,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教師必須堅決不做,做到言行一致。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如果“身教”做得好,有時無須進行“言傳”,也會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以致用,學以導行
科學課堂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感悟科學的真諦,領悟、處理生活中的科學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提高科學意識,逐漸形成科學地生活態度和學習習慣,而不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如果說,通過課堂教學,解決了學生對科學問題的“知”與“不知”的問題,那么,“用”與“不用”的問題,則是在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得以體現出來的。而一個人良好科學態度形成,不是簡單地憑一堂或幾堂科學課就能一蹴而就的。
科學課的動手實踐性決定了學生所學的科學知識能否在生活的真實環境中得以驗證、應用,通過不斷的鞏固、提升,逐漸轉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而有時候學生的行為是無意識的,所以,科學教師如果只滿足于課堂教學活動顯然是不夠的,要防止課堂內外脫節,認知與現實分離。教師不僅要善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好科學知識,更要注重在生活實踐中及時引導學生自主判斷,自我反思,自覺的學科學,用科學,自主地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去推理、判斷,獨立地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用行動去驗證書本知識,督促其漸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提高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科學教育真正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創新性。
(三)注重客觀全面的、相機的教師評價
教與學的過程是一個相互作用的系統過程,由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過程這三種活動相互交織在一起。評價過程雖是一個獨立的成分,但它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價值地位。積極有效、恰如其分的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保護自尊心,增強自信心,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促進全面發展。課程標準也指出,評價要“強調對兒童學習活動過程的評價,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即使活功的最后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也應從兒童體驗寶貴生活經驗的角度加以珍視。”由此,教師的評價盡量要客觀全面、形式多樣、方法靈活。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及其發展變化情況,并總結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學會了什么”“提高了什么”等,作為評價學生的基礎。也就是說,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活動意識、情感態度,相機給予引導性的評價,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體驗情感、感悟生活、改善行為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肯定或表揚。
總之,讓科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學習中發展、發展中提升,引導學生了解科學、認識科學、參與科學,這是科學的根基所在,也是科學課有效教學追求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