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要】初中地理課程中,“活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本著“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實施生態化”和“教學評價多樣化”的原則,舉例說明了初中地理課堂中的典型“活動”設計類型,并提出了保障“活動”順利實施的課堂組織策略。
【關鍵詞】初中地理 ?活動設計 ?生活化 ?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59-01
地理課程具有“實踐性”和“生活性”的特征,本著“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著眼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地理課堂應積極構建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習空間,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一、活動的設計的原則
1.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相應的地理課程需要提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
2.教學實施的生態化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求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和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因此地理教學應提供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使教學實施生態化。
3.教學評價的多樣化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地理學習評價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習過程,以及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的變化。
二、初中地理課堂中的典型活動
1.地理實驗類活動
地理實驗類指學生制作一定的地理實驗設備和器材,人為地使所要學習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及其變化過程表現出來,以獲得和驗證地理知識的方法。
案例1 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
在探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之前,首先做以下實驗:
第一組實驗材料:在抽屜狀木板上均勻鋪50cm厚沙土和50cm厚帶有草皮的沙土,一只噴壺
第二組實驗材料:在抽屜狀木板上均勻鋪50cm厚沙土和50cm厚的粘土,一只噴壺
第三組實驗材料:在抽屜狀木板上均勻鋪50cm厚沙土,一只普通噴壺,一只強力噴壺
第四組實驗材料:在抽屜狀木板上鋪50cm厚沙土,坡度為15°;在抽屜狀木板上鋪50cm厚的沙土,坡度為30°,一只噴壺
通過實驗學生很容易的就能得出水土流失情況與降水、植被、土質、坡度的關系,為學習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獲得感性認識和經驗,使得學習不再枯燥和難以理解。
2.地理圖集制作活動
學生通過創意繪制地理圖集并進行分類,綜合直觀的展現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地圖作為地理信息傳遞的載體,地圖是初中地理教學中最為直觀和形象的教學媒體,起著語言和文字所無法代替的作用。在地圖之中,抽象的地理概念變得形象而具體,零散的知識也變得系統化了。繪制地圖可以幫助學生在腦中構建地圖,利于梳理知識和掌握地圖上的有用信息。
案例2 創意繪制世界氣候類型圖
要求:繪制世界氣候類型圖,清晰的表現出世界各地氣候類型的分布,并總結氣候分布的分布規律。
根據要求,學生有用彩燈展現的,有用谷物展示的,還有用布料呈現的,都達到了“能夠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的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的目標。
3.地理模型制作活動
地理模型類通過制作具有三、四維空間的立體模型,真實地表現各種地理事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時空限制,把遙遠的地理事物搬到課堂;把無法窺視全貌的地理事物合盤托出,盡收眼底;把地理事物不明顯的漸變過程,變為突變過程對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表現出明顯的優勢。
案例3制作簡易經緯地球儀
準備四個同樣大小的圓紙板,讓學生在上面繪制出十字中心線,沿縱向中心線剪開,然后將四個圓拼叉起來,這樣四個圓就拼成了立體的球體。然后用四根等長的毛線,在四個不同的位置橫向纏繞一周,比較纏繞長度的不同。
通過這個操作,讓學生理解緯線指示東西方面,形狀是圓形,長度不等且從赤道向兩極逐漸變短;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形狀是半圓,長度相等且對應的兩條經線可以組成一個正圓形。
4.地理游戲設計活動
地理游戲類通過制作地理游戲道具,把知識融入游戲,充分利用學生愛玩的天性,并引導學生運用“玩”,在玩中學。
案例4自制七大洲拼圖
在彩色卡紙上繪制七大洲的輪廓,為清晰的區分七大洲,采用七種顏色的卡紙繪制;沿著畫好的輪廓,裁剪出七大洲的卡片;把裁好的卡片粘貼在硬紙板上,并放置磁石;用一張大的硬紙板內插入鐵片,作為底板。
不同的大洲涂以不同的顏色區分,在各種鮮艷顏色的映襯下,學生對于各大洲和各大洋的分布、名稱、形狀、比例等都會有較深刻和直觀的認識
5.調查研究活動
調查研究活動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各種方式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了解地理事物真實情況,并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對調查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加工,以獲得對地理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案例5調查當地的民族構成
調查準備:在調查時,準備交通圖、政區圖,搜集資料了解當地的人口數量、民族組成情況以及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調查走訪:走訪當地政府戶籍科,調查該地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人口數;調查少數民族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區;走訪少數民族聚居地,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和文化。
整理資料:將收集的資料和數據進行整理。
撰寫調查報告:根據調查情況,撰寫調查報告。
通過實地的調查研究,讓學生對我國的民族分布、民族構成、民族的風俗和文化以及民族政策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進而梳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觀念。
三、活動的組織策略
“占用時間長”是多年來地理課堂中的“活動”被棄之不用的原因之一,也是學生不能充分思考、深入探究的絆腳石。所以有效的利用課堂時間,把活動緊湊有效的完成是課堂組織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成敗的關鍵。
1.任務驅動法
教師課前自己動手操作一遍,預設活動時間和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課前精心備課,準備材料、工具,制訂明確的目標、任務、分工、活動方式方法、活動重點及注意事項。學生有了任務驅動,可以高效率的完成活動。
2.合作探究法
有些地理實驗、模型沒有必要沒人都要做,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相互幫助,既可以實現目標,也可以節約時間。
3.評價保障法
活動的評價,不能只注重結果,還包括學生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動手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創新能力;在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