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對音樂的感知力、聯想力及表現力就組合成了所謂的音樂感。若當一個人對音樂的旋律、節奏以及力度等都具備很強的把握性,那代表著他的樂感較強,他只要一聽到音樂作品的彈奏時,就可對其產生充足的想象力,可以對當中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加以確切的掌握與領略。常言道:“鋼琴演奏最需要的就是童子功,”故需要從小抓起。然而除了對幼兒的演奏技能加以重視外,還應該著重培養幼兒的樂感,不要一味的只是要求孩子彈奏、練習.....無限反復訓練,而對孩子樂感的培養方面有所忽略。故本文筆者主要分析了幼兒鋼琴教學中樂感的培養。
關鍵詞:幼兒鋼琴;教學;樂感
一、前言
鋼琴教學中總有這樣的說法:認為音樂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換句話說就是老師只能幫助學生掌握到一定程度,對于樂曲的整個內涵,老師是無法道明的,特別是那些感觀方面的認識體會,是無法用語言加以描述的。但正是由于這種對音樂感的培養不加以重視,以至于那些在鋼琴演奏技巧上有天賦且出色的孩子無法達到藝術上的最高境界,最終功敗垂成。而那些也許技術不是很好,可樂感極佳,能很好的把握住音樂旋律,在演奏樂曲時,給人一種美好的感覺,可以較為完整的表達出樂曲所要描述的主題。因而,在幼兒鋼琴啟蒙教學時期,我們就要對孩子的樂感加以重視、培養。
二、鋼琴教學中怎樣引導以及培養幼兒的樂感
(一)對想象力的一個培養
在啟蒙教學之初,老師就要開展孩子對聲音、音響好奇心的一個指導,不要只簡簡單單的告知孩子對手指彈奏的運用,一定要讓技能訓練結合著聲音變化,指引孩子根據聲音的差異而做出不同的反應。
音樂最終要表達的就是傳遞出悅耳動聽的樂音,所有的手指技能訓練都只是為了能演奏出好音樂而做的基墊。故而,作為一名老師,在對幼兒的音樂教學中不能夠把這一點給忘記,因為它會影響到一個孩子對音樂的最終探求。
綜上所述,在對幼兒樂感的培養上,對聲音的敏感度是其首要條件。對各異的音色以及音響有一個大致的分辨能力就是“對聲音的敏感度,”不過這種分辨離不開老師對孩子童話色彩般的指引,將抽象的聲音轉換成具象的情景模仿,如此孩子才可達到共鳴。打個比方:柔柔的聲音好比涼爽的輕風;也像是在媽媽耳邊訴說的悄悄話;也可以是像撫摸著柔軟的羽毛。有勁的聲音如同打雷時的聲響;也好比在犯錯時父親的嚴厲批評,也像是高興時的開懷大笑。老師應發揮超強的想象力,將聲音轉化為孩子能夠感知、體會到的東西。幼兒的聽覺比常人要敏感的多,想象力也不是大人所能及的,沒有任何拘束,聲音的引導可以更好的開啟孩子的聯想力,也能同一時間將聯想力與音樂相結合。
(二)將音色辨別和手指訓練相結合
當孩子對音色有了自己一定的了解與認知時,就需要將手指技能的訓練結合著聲音的變化,使孩子認識到:不一樣的手指按鍵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聲音成效。鋼琴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可能覺得孩子小,說的再多也無益,就只簡單的告訴孩子怎樣彈奏。當然,關于彈奏的方法確實很關鍵,但卻忽視了彈奏的目的。其實他們不知道這種教學方法是不可取的。老師在孩子最初接觸鋼琴時,使其知道鋼琴是為了展現優美的聲音,而不僅僅只是呆板的運動。這就是為什么會導致很大一部分孩子失去學習鋼琴的樂趣于此種學習方法下,會覺得單調無趣,且從此進入這樣的誤區:鋼琴彈奏意味著永久的反復訓練。
當機械的手指練習一旦與聲音的意境相結合,就不但可使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有所加大,而且還能讓孩子認識到學習鋼琴的實質(對藝術修養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因而,在幼兒鋼琴教學中,不能忽視技術、音樂的結合,不能覺得孩子年齡小、不具備深厚的理解力,就不開展任何的教學作為,其實幼兒在音色與音樂上的聯想力是十分充足的,關鍵在于老師能否正確教導。
(三)引導理性的音樂表現
若能將手指練習與音色加以結合,那在孩子的音樂學習中,特別是樂曲訓練中,其自我意識會逐漸增強,不會覺得枯燥、無趣。再者,老師若將音樂的表現做理性的指引于樂曲彈奏中,則對引導兒童樂感有更深遠的作用。總的來說音樂就是由一個個小小的音符組合而成,只有將每一個音符都加以表現、組合在一起,才可產生最為動聽的樂句、優美的音樂。究竟怎樣才能使孩子在最簡單、最短小的樂曲中感受到音樂的樂趣呢?最好就是選擇一本較好的兒童簡易鋼琴作品(專業一點的),它的譜面上都會有簡單的音樂表情標記。老師在教學當中一定不能嫌麻煩或對其忽視,必須嚴格依照樂曲的表情標記來指導孩子。孩子的理解力、表現力會有一個接受的過程,但這是很正常的,所以老師要有耐心的去指引孩子們,即使孩子的變化很小在音樂上,但也要加以鼓勵。當然普遍的是有很多孩子的簡易鋼琴作品是無音樂表情術語的,這時就需要老師傳達出音樂的表現力。例如:對于上行級進的音型要慢慢加強;下行級進的音型則要逐漸削弱等等。老師通過這類理性的指導,孩子會漸漸地潛意識里養成音樂表現,慢慢的會自覺擁有自我音樂表現的意識。如此一來,樂感就隨之產生了。
(四)將音樂加以情景描述
所謂的音樂情景,就是音樂表現的情緒、場景,將抽象的音樂變得具象化。上述描述的都是怎樣指引孩子對單個音符或樂句的聯想。在對這些步驟完成之后,老師就要開始指引以及掌握樂曲的音樂情緒。每一首樂曲都會有一個完整的音樂情景或者是故事情節,類似于一篇小說、童話故事,或是一件親身歷經過的事情。例如韋伯的《邀舞》,他將音樂的故事性很好的融入到音樂當中,描述的是在舞會中,男士邀請女士一起共舞的一個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樂曲的故事性很強,且可以通過音樂細致的描繪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活動。老師在培養孩子音樂故事聯想力時,可以考慮將此首作品作為一個欣賞曲目。不過老師要對其進行一個解說:當中的低音樂句所代表的是有禮貌的紳士,高音樂句則是高雅漂亮的女士。樂句彼此的交織則是他們之間的對話,而對話的內容則由老師、孩子一起想象,進而對這個故事加以完善。對音樂想象力的培養,會讓孩子在以后自己所演奏的作品中有所體現。
三、結語
樂感是一個抽象的東西,往往因人而異,有人生來就具備很好的樂感,有人則需要后天養成。天才總是不多的,但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亦可把許多普通人訓練成擁有很好音樂才能的人。所以,音樂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是心靈感悟,但也是經過大量刻苦練習的必然產物。特別在幼兒的鋼琴教學當中,對專業性以及科學性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引導幼兒的音樂素質上要比技術訓練重要得多,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具有專業演奏水平的藝術家,而不是匠人。
【參考文獻】
[1]王倩.幼兒鋼琴教學中若干問題的探析[J].科技信息,2011(36)
[2]楊芳.興趣培養——幼兒鋼琴教學之關鍵[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6)
[3]孫禺慧.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中的音樂基礎培養探討[J].音樂大觀.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