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音樂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對奠定青少年健康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和內容能夠有效提升初中生對于音樂課程的喜愛程度。本文就如何實現初中音樂多樣化教學做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多樣化
一、引言
音樂教學在初中教育階段開展,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音樂是一門啟迪學生心靈、令學生情操得到陶冶的藝術,故而我國的初中學校需要重視音樂課程。在音樂課中,能夠幫助學生健康愉快的成長。這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初中音樂課程的多樣化,對現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教學方式多樣化
(一)欣賞與分析相結合
音樂課的賞析與學生平時課外自主聽音樂是不同的,隨意的聽聽音樂僅僅在于感受一下好不好聽。初中音樂課堂上的賞析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注重賞析這一分析方法,在初步感知后先產生大體印象。然后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教師要和學生一起討論作品、分析后繼續聽作品并進行感情和理智層面的進一步賞析,做到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的深層內涵。對于不同的作品,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不拘泥于特定程序,靈活運用。如一些簡單的易于理解的作品,可以先賞析,而后再分析;對那些復雜的、較難的音樂作品,可以先對學生介紹分析一下,讓學生帶著理解去賞析;交響曲之類的大作品,可以分為幾個樂章,一邊分析一邊賞析,最后歸納總結一下再重聽全曲。學生直接賞析音樂或者是先從教師那里了解作品和理論知識,這都沒有離開感性認識。它可以先直接從表象開始認識,只是表現的順序有所不同。所以教師想要學生的認識得到飛躍,應該通過選擇的具有典型的、代表的事例或曲例,從感性認識逐漸深入到理性認識。先賞析后分析或者先分析后賞析這兩種形式配合使用,這在實質上也是讓學生的認識理解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發展、從具體事物到抽象思維再到具體事物相互交織的過程。
(二)音樂賞析、音樂知識教學和唱歌有機結合
教師先對教學唱歌的歌曲進行介紹,分析歌曲情感,進一步生動揭示歌曲的深層內容和歌曲作者的表現手段,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在唱歌時更加富有感情。在音樂賞析的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學生在唱歌教學之中初步了解的音樂的表現方法,結合賞析內容的具體分析和教師的講解,這樣能夠鞏固學生的知識并且加快學生理解并賞析作品的能力。有些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要與賞析課相結合,讓學生的感性知識總結理解為理性認識。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賞析各類人聲的演唱,然后再進行人聲分類的理論講解,學生就會有實感。教師若想介紹某個樂器,講解了樂器的形態、內部外部構造和其性能之后,就需要賞析該樂器演奏的作品。學生在通過音響認識到了樂器的性質、樂器發出的音色和樂器的表現力之后,才可以算是真正理解了這個樂器。再比如講到民歌的分類及其特征的時候,一定要將各類民歌放給學生聽,在這個過程中,對民歌的特征進行分析,對內容進行比較,然后綜合對比,學生對民歌的各有的特色有了深刻的印象,就難以出現混淆的情況。
三、教學內容多樣化
音樂教學的課堂內容應該將音樂的普遍存在感體現出來,這不僅僅在于開放性的課堂形式。課外自習需成為課堂內容的有益補充,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具有選擇性,能夠解決初中音樂課堂的呆板枯燥的感覺,課內外教學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更能夠獲得學生的親睞。學生熱愛音樂,樂于學習音樂,自然而然就鞏固了音樂課的地位。筆者認為,音樂教師要在課外資源中善于選擇挖掘,在市面上令人目不暇接的音樂種類中挑選適合學生特點的作品,讓校外資源給予課堂有益的補充。
其次,理論聯系實際必須注重,將音樂課堂打造得具有實用性。初中音樂課堂不被重視很大的原因在于缺乏實際的應用性。如果音樂教學能與實際生活有所聯系,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那么,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會大大提升。舉個例子,重大地震災害,雖然在災后家園重建上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是對于經歷者在心理上的救助還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而音樂治愈心靈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如果我們能選擇恰當的音樂,有針對的因地制宜治療不同的經歷、感受的學生,那么這種與實際相結合有意義的實踐,會將音樂課堂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上。
音樂教材可以加入流行音樂來完善。教育部門針對中學生音樂發展制定的目標指出:在已有的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適當結合當前社會大眾音樂背景,增加一定具有時代氣息的音樂作品,以符合學生在心理發展上的需求。其實不管什么課程,教學的內容都不可以長時間一成不變,雖然教材是教學的主要載體,但是教材之外的社會實際是師生都無法回避否認的實在。教師在課堂上起主導作用,把流行音樂引進到課堂,完善教材豐富教學內容,讓傳統性和時代性相結合達到平衡,這是音樂課堂教學的必然選擇。比如在教學西方古典音樂時,我們就可以想到S.H.E的《不想長大》這首流行歌曲,其曲調是來源于莫扎特的交響曲,那么這完全可以將流行音樂導入課堂中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了解音樂信息的欲望會更加強烈,這比直接接觸莫扎特的40號交響曲效果會好很多。再比如同樣是S.H.E的《十面埋伏》就源自于我國經典的同名琵琶曲,周杰倫的作品《十一月的肖邦》也是從西方音樂素材中提煉出來的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如果能善于合理利用這些流行音樂,對于課堂教學都是十分有利的。
四、教學手段多樣化
媒介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管是流行音樂,還是教材中的古典傳統音樂,都需要傳播媒介向學生展示,恰當利用媒介可以使音樂這一抽象的藝術立體化的展現在學生面前。眾所周知,初中生雖然在學習上已經有一定的自覺性,但是興趣仍然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力,所以課堂上應該合理科學的利用多媒體,這能夠極為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應該視頻與音頻合理結合,使學生更加形象的感知音樂。多媒體技術還能夠避免教師在音節音調上的教學失誤,解除教師擔憂,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豐富的教學方法和課堂結構上。
【參考文獻】
[1]馬紅杰.對當前初中音樂教育中存在問題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1(07)
[2]馬達.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及其啟示[J].音樂研究.2009(06)
作者簡介:趙瑤,陜西師范大學2012級音樂學院碩士,專業:學科教學音樂,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