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莉麗
摘 要:多年以來學生缺乏獨立個性,教師漠視生命主體的個性差異。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純屬寫作主體個人的需要。因此,倡導“個性作文教學”勢在必行。該文討論如何進行個性化作文教學。
關鍵詞:現狀 個性化作文 回歸生活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2(a)-0212-02
作文,本是人類一種交流的本能,是一種精神的個性創造,是人類心智的反映。因而,筆者認為倡導“個性作文教學”勢在必行。
1 作文教學現狀及原因分析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作文的學生很無奈,蒼白無力常徘徊,靈氣美感又不在。”我想套用這樣一句歌詞來形容作文教學現狀,應該很恰當。套話、空話、假話連篇,一湊、二抄、三套模式固定。某年考“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題,一些考生成長道路一帆風順,只好臨時編造自己受到“挫折”,學生喪失了言說的主動性,用自己的腦子說別人的話,失去了作為個人真實的魅力,缺乏個性,缺乏真我。
那么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從教師角度說,許多教師對作文“冷情批閱”,勢必導致學生的畏懼和羞怯心理。在一個作文問卷調查中,回答教師批閱作文“沒什么批語”的占31.5%,“批評”為主的占21.7%,有57.2%的學生認為作文是件痛苦而無奈的事情。有了這樣的感受,個性張揚又從何談起呢?
其次,大眾文化中種種負面的東西促使一部分學生的作文之舟偏離了正確的航向。不少學生理想空白、精神低迷,反映在作文上就是語言失真,情感匱乏,心靈得不到釋放。
2 個性化作文及實施依據
2.1 “個性化作文”內涵
“個性化寫作”是指在學生天賦所及的范圍內極大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充滿寫作的激情和創作的欲望,使其個性在寫作中得以凸現,應具有獨有的價值判斷,獨特的審美因素,真實的情感體驗,靈活的表達形式,鮮明的語言風格。
2.2 理論依據
回顧歷史,孔子大力提倡因材施教,鼓勵不同個性的學生獨立思考;戰國時,諸子學說百家爭鳴,幾乎每一種學說既是思想之大成,又是個性之張揚。
近10年來,在美國興起的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因此,美國的作文課要特別注意處理作文與生活的關系,關注人生、關注學生自己的發展,鼓勵學生表達富有個性的見解和感受。
3 思考與對策
3.1 勤于感受和思考生活
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是一個萬花筒,是作文的動力,是興趣的土壤,蘊涵著人生百態與真善美丑。讓學生走進它,觀察它,感悟它,作文不僅有了豐富的題材,而且平添了無盡的底蘊。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明顯轉向人的情感﹑意志、心理等方面,生活是這些感悟的基礎。
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寬閱讀生活的視野。比如,經常與親人交流,盡可能多的閱覽報刊,多留意街頭變化……凡是健康向上的東西都要學會用心貼近。
3.2 敢于寫真話
許多人一輩子都在尋找生活的真諦,無論答案是什么,我想“真實”應該是其中最最重要的。作文的“真實”就是反對先入為主地給學生外加一種“標準”的情感和價值尺度,并以此來衡量作文質量。寫作心理學認為,寫作動筆前是思維最活躍的階段,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最佳時段,一篇文章有無創新多半取決于動筆前的思考。其實,寫作的種種技巧都深深植根于真實生活的沃土之中。實踐證明,寫真話是張揚學生個性的最佳切入點。
3.3 適時創設寫作情境
寫作情境是誘發學生寫作動機和欲望的導火索,最佳的寫作情境能使學生獲得寬松、新奇、愉悅的心理體驗,獲得“我要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一個典型的例子,有位語文教師上課向來十分準時,可是有一天竟然遲到,學生不安起來。3分鐘過去了,學生們議論著,猜測著,正在這時,老師突然走進教室,在黑板上工整寫下作文題目“當老師遲到的時候”。結果學生興致盎然,運筆如飛。
3.4 以教師的個性呼喚學生個性
要讓學生在寫作中張揚個性,就要求教師自己有淵博的修養。要給學生個性化寫作做出相對公正的評價,教師就要堅持不懈為自己“充電”,不斷鞏固和拓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待到滿腹詩書了,自然會練就一雙慧眼;這時指導學生寫作,才會由衷地引導鼓勵學生張揚個性,發展個性。
3.5 全社會的參與
當前,社會上弄虛作假現象普遍存在,學校也非凈土。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純凈的作文環境,學校千萬要禁止假活動﹑假形式,教師要為人師表;在家里,家長要做孩子的榜樣;在社會,各級領導應率先垂范,提倡務實,有關出版單位、媒體應把最佳的精神食糧提供給學生,這對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都有無法替代的作用。
4 結語
“心里有什么筆下寫什么,此時此地只有‘我……聽憑此時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從心中流到指上,從指上落到筆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灑灑落落,自自然然畫在紙上。”倘若真如冰心先生說的這樣,作文將成為人生的一大樂事,學生將在樂此不疲的寫作中張揚他們的個性,放飛自己的理想,完善自己的人格。
參考文獻
[1] 潘玉慶.語文教育發展論[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
[2] 顧小敏.“新概念作文”對中學作文教學的誤導[J].中學語文教與學,2002(13):8-9.
[3] 王雁.普通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 徐龍年.高考作文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2(6):49-52.
[5] 顧小敏.“新概念作文”對中學作文教學的誤導[J].中學語文教與學,2001(3):8-9.
[6] 王道信.堅持高中寫作教學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J].中學語文教與學,2002(3):7-9.
[7] 吳志軍.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寫真話[J].作文教學與研究,2002(5):19.
[8] 王書月.從模式語文到頭腦語文[J].中學語文教與學,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