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仲良
【摘 ? ?要】高中階段學業負擔重,學生的學習壓力大,而青少年釋放壓力的方式比較少,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既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體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緩解學生的精神壓力。
【關鍵詞】高中體育 ?趣味性 ?安全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10
近幾年,關于大學新生在軍訓期間暈倒的新聞屢有報道,這充分說明高中生的身體素質比較差。這一現狀與當前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現代社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交通都變得越來越便利,減少了人們生活中的活動量。而學生由于學習任務重,課后時間大多用于文化課學習,僅剩的一點時間又被用于玩各種電子設備,所以幾乎不花時間參加體育活動。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學工作的目標是升學率,高中階段的體育課程在不少學校形同虛設,忽視了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首先,青少年需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促進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增強個人身體素質,利于以后更好地學習、生活和工作。其次,有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從而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一、高中體育教學面臨的問題
由于體育成績不納入升學成績,學校、學生、家長三方都不重視體育課程,這給體育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不少困難。首先,體育的課時本來就少,而用來上文化課是常有的事情,這直接影響了體育教學的工作。
其次,學生平時的學習任務比較重,加上自身的體質比較差,光學習文化課就已經相當疲勞了,認為參加體育活動是一種負擔,這就使學生在上體育課時不夠積極,比較懶散,即使勉強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動作也很不到位,稍一運動就喊累,鍛煉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最后,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舍不得孩子吃苦,不重視帶領孩子參加各種運動和勞動,甚至反對孩子參加體育活動,認為浪費了時間,影響了學習。但又希望孩子有一個好身體,于是一個勁地買各種各樣的營養品給學生補身體,結果使孩子們變成了一個個“胖墩”,既沒有提高身體素質,還影響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二、教學的方法
(一)教學內容要有新意
學生樂于接受各種新事物,喜歡趕“潮流”,與傳統的體育項目相比,啦啦操、健身操、廣場舞等新式運動更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那么體育的教學工作就要作適當的改變,選擇一些適合青少年學習的體操、舞蹈作為教學內容,甚至可以由學生選擇學習的內容,盡量滿足學生的需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既可以由老師親自指導,也可以讓擅長相關項目的學生做示范,還可以借助一些視頻資料來幫助,盡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動起來,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知識的原動力。雖然高中生中有不少的體育迷,但都是停留在電視節目上,看喜歡的體育節目,在同學之間說起來頭頭是道,就是不花時間投入到相應的體育活動中去。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讓“電視迷”變成運動達人,現在的學生個性比較強,追求自由,排斥任何形式的約束,加上高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經??荚嚕宦牭健翱肌?,學生的抵觸情緒就上來了。反正體育成績不是升學考試的必考科目,那么體育教學中就可以少一些硬性的考核,盡量使體育課變得輕松、自由,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給學生帶去快樂,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調節學生的身心健康。
活動的形式既要聯系實際情況還要賦有趣味性,學生之間體質的差異比較大,活動的項目要照顧不同體質的學生,項目的難度不能過高,要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滿足、快樂,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另外還要改變活動的形式,盡量使活動變得富有趣味,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熱情。例如,跑步本來是一種能有效提高身體素質的運動方式,但是跑步這一運動又比較單調,如果簡單地讓學生跑圈,幾圈跑下來,學生必然會覺得累,一累學生自然會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就教師需要改變一下形式,或變成“放風箏”、“丟手絹”等其他活動樣式,或將學生分成若干組進行接力跑比賽,引入競爭,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分層次教學
學生的興趣愛好不相同,運動技能也有很大的差別,教師在教學中要考慮到這一現實情況,根據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實施分層次教學。對于運動技能比較強的同學,可以把他們作為一個小組,選擇合適的體育項目,或集體運動,或分組比賽。老師可以抽出時間指導那些運動能力較弱的學生,老師不僅要進行專業的指導,指導中要多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運動中去,勇于克服困難,對學生的正確做法及時予以肯定,對學生的錯誤要持寬容的態度,同時,對學生的進步要給予表揚,增強學生學習體育的動力。
要讓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還要重視構建平等、親和、融洽的師生關系,盡量創造一個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平時的學習壓力。
(四)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體育鍛煉是一種生活習慣,只有定期進行體育鍛煉,才能真正提高個人的身體素質,就學生在學校期間而論,應該每天組織學生做課間操,既鍛煉了身體,還消除了學習帶來的疲勞。
三、進行宣傳,改善學生課后運動的環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其實是有所提高的,但由于學生、學校、家長過于重視文化課成績,主觀上認為體育鍛煉浪費時間,會影響學習。豈不知長時間埋頭在書桌前,容易使人產生厭煩情緒,不利于提高學習成績,學習一樣需要勞逸結合,才會提高學習的效率。
適當的體育鍛煉,既增強了學生的體質,還緩解了學習壓力,對學習文化課很有幫助。作為體育老師要進行適當的宣傳,改變學生、老師、家長的認識,尤其要利用開家長會的機會,向家長強調體育鍛煉的好處,爭取家長的支持,允許學生課后參加一些體育活動,為體育運動創造一個好的條件。
盡管不會對學生的體育成績進行硬性的考核,教學過程也比較開放,但老師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一方面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既要在教學過程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還要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要重視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使體育課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老師的權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的安全,讓學生對體育老師有一個良好的印象,這都有利于體育教學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