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開富
【摘 ? ?要】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深化,初中數學的教學方法也在隨之完善更新,其中互動教學模式引起較大的關注,互動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實現教學的全面化。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局限導致該教學方法的實施并不理想。以下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針對相關問題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 ?主體性 ?情境 ?分組 ?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13
初中數學在新的教學理念下要求不僅促進學生最終掌握知識,最重要的是掌握自主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當前初中數學普遍的問題就是學生高分低能,學校過分關注升學率,片面強調成績的高低忽視學生學習的方式和過程。上課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壓抑,沒有抓住機遇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這是最大的問題。而互動教學模式的開展就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實現班級整體的參與和互動,學生主動掌握學習思路,推動能力的綜合發展。那么如何開展互動教學模式呢?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比較理想。
首先,激發學生的主體性,這是開展互動教學模式的前提。學生只有具備自覺意識,對于數學具有主動的積極性,才可能促進互動的形成。假如學生學習態度低落,并不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何來與他人互動呢?因此主體性的建立是基礎。很多教師上課以自己為中心,并不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一節課都是自己在黑板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學習就是聽課、做筆記、背公式、做題的單調循環,完全沒有自己的思維參與,導致學生的主體性遭到嚴重扼殺。因此我認為可以做出以下轉變。
第一,教師應該改變教學理念,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學角色。認識到教師只是教學內容的設計者、引導者、監督者,而主動權應該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把更多的發展空間與時間下放到學生的手里,激發其主體性的形成。例如,教師上課可以讓學生在自主預習的前提下,學生上講臺為大家講基礎知識,學生不斷補充,最后教師進行深化,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中心和主體之后,有利于互動的形成。
第二,我認為采取啟發式的問題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也就是教師提前做好教學計劃,在分清知識重點、難點的基礎上對重要又符合學生理解范圍的問題進行問題設置,使這個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結合,又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和探究欲望,也就是激發其主體性,在此基礎上分小組進行互動探究就容易得多。其他幫助學生建立主體性的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總之只有形成主動參與到自覺意識,才能促進互動教學的完成。
其次,情境的設置是互動教學的催化劑。如果只有主體性,學生不一定會整體都參與到學習中。因為一方面初中學生的學習目標性太弱,容易走神;另一方面,大班教學學生人數過多,教師無法實現這么多不同的個體都參與到學習中。例如不少教師會發現有的學生雖然上課很積極,喜歡發言,但是經常會無意識說一些與教學無關的話題,甚至會導致其他學生注意力的轉移。因此,教師必須塑造一定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思路和精力,始終圍繞教學內容,促進互動的初步形成。教學情境就是塑造一定的真實、豐富、形象的場景和氛圍,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其長久保持注意。
第一,教師可以通過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形象立體的圖形,在視覺的沖擊下,創設學習的情境。例如,在學習立體幾何的時候,學生由于受到抽象思維能力的限制很難理解這部分內容,無法實現互動的形成。但是教師如果借助三維立體技術為學生展示立體變化的幾何圖形,就能在班級中形成科學、生動的學習情境,便于學生理解,為互動的形成達到基礎。
第二,情境的形成與教師的教學語言和素質具有極大的關系。有的教師上課氣氛沉悶,自己都沒有熱情和激情,怎么能實現互動教學呢?為什么說教師的教學態度與互動有關呢?初中階段,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性非常強,并且他們的個性發展還不成熟,極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尤其是教師和學生相處時間較長,對其影響更不必多說。
曾經聽過一位青年教師的數學課,其語言標準、聲調抑揚頓挫、精神飽滿、肢體動作多樣,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活躍、生動的課堂,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也積極踴躍地進行互動,提高學習效率。
第三,也可利用最新科學技術開展虛擬的情境教學。例如讓學生在模擬實驗室利用電腦在虛擬又形象的情景中互相交流數學知識,或者小組合作完成探究性題目,自己設計立體圖形等,激發學生之間的交流需求,實現整體互動??傊?,情境的設置就是為了吸引學生的加入,使其充分吸引到學習中來,互相幫助合作完成,促進互動的產生。
再者,在主體性和情境都具備的條件下,學生互動就已經形成,但是如何實現其有序高效的互動呢?初中學生的自我組織能力較弱,如何使學生針對目標快速互動完成學習任務呢?我認為這需要教師采取分組的形式。由于班級人數多,如果你一言我一語會導致課堂秩序混亂,進而延誤教學進度,因此對學生進行分組促進其有順序地穩定的互動。但是分組不合理也會導致學生積極性的下降,阻礙互動的發展。
經實踐發現不少學生在小組互動時積極性不高,是因為有的學生覺得自己學習能力差,而小組內其他同學數學成績都很好,因此產生自卑心理,互動階段都是聽別人說,即使自己有正確意見也不敢發言。因此教師進行分組不能簡單依據學生的座位劃分,而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保證分組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幫助激發其信心和勇氣。例如有的學生學習熱情高,但是容易浮躁走神,而有的學生內向收斂,上課不夠活躍,但是穩重謹慎,教師應該把他們分到一組互相影響和帶動,完善互動教學。
最后,在對班級進行分組之后順利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動,但是互動教學是整個教學參與者的互動,也就是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并不能置身事外,而是作為整個互動教學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必須時刻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需求,促進互動教學的最優化。
第一,有的教師在學生進行互動討論的時候都只是表面上下去走馬觀花,并沒有真正了解學生思考的過程和探究的方向。我認為教師要認真了解每個小組的發展動態,為今后互動的方向調整做準備。第二,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者而是和學生平等的朋友、師長,要以平等的姿態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以此為反饋改善教學機制。總之,教師必須要認識到自己在互動教學模式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生的互動發展。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詳細論述,我們發現初中數學的互動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充分參與,教師要不斷完善教學手段,實現互動教學的繼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