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摘 ? ?要】隨著新教育理念的深入,高中語文作為教學重點再次受到關注,而詩歌教學作為其中的重中之重更是獲得了新的發展。新課改要求高中詩歌不僅要讓學生背下來,最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詩歌鑒賞能力,以此激發學生的整體文學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教學 ?興趣 ?情境 ?審美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44
語文在高考中的分值有了較大的提升,對于社會的快速發展,語文學習的影響也日益明顯。詩歌鑒賞是高中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很多學生對此覺得難以掌握。對于高中語文的詩歌鑒賞,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
首先,關注學生興趣的培養。眾所周知,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的第一導師,只有興趣的參與才能促進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詩歌,對詩歌產生自己的感性認知。但是當前高中語文詩歌學習狀態整體較差,學生上課興趣不高,認為詩歌學習就等同于背誦,因此產生學習壓力,阻礙興趣的發展。這不僅是學生的原因也是學校和教育者的局限導致的。
1.教師可以通過豐富課堂形式,促進學生對詩歌的關注。由于詩歌在考試中多是以填空題出現,因此教師要求學生必須把這個分數拿到手,導致詩歌學習極其枯燥。我認為教師應該改變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感性體驗,不要過度要求導致學生產生學習壓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詩歌學習的樂趣,由此形成長久的興趣。例如課堂上分小組進行詩歌背誦比賽,我問你答、互相對答等;或者開展詩歌朗誦比賽。在變化多樣的形式中,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
2.高中學生具有強烈的表達自我的需求,但是不少語文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一節課下來就是分析詩歌、翻譯、背誦,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被動學生,絲毫沒有主動性,也無法發揮主觀創造性,產生強烈的排斥情緒。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其主體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成就感,確認自己的能力之后產生自信,以此建立對詩歌學習的興趣。
3.教師可以深入挖掘詩歌教學的潛在資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進興趣的建立。這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課前設計,對于所學詩歌進行深入分析,例如學習李商隱的《無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李商隱的詩歌總體特點進行思考,學生會發現其語言比較晦澀,喜歡引經據典,這與其文學修養以及詩歌追求相關。教師在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之后為其介紹詩歌風格的形成原因滿足其好奇心,發現詩歌開闊的天地,從而形成持久的興趣。
其次,開展情境教學促進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和深度。情境教學是通過形象逼真的場景或者畫面展示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詩歌的感受,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很多教師在教授詩歌的時候忽視情境的設置,內容枯燥導致學生容易轉移注意力。那么如何順利開展詩歌情境設置呢?
1.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將其與詩歌教學結合起來促進情境的生成。例如,在學習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詩人所表現的都是其夢中的景象,并且由于很多陌生字詞導致學生理解上很困難。但是如果借助視頻和圖片的展示為學生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整個游歷的過程,不僅會使學生對詩歌結構和思路有所把握,而且通過奇妙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促進詩歌學習。
2.情境的展開可以是學生進行現場表演,因為是身邊同學的參與對學生的吸引非常大,可以順利帶領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例如在學習白居易的《長恨歌》時,內容多且詩句復雜,但是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為線索,講述了楊貴妃生前身后的整個歷程。教師可以鼓勵每個小組選取不同的階段場景進行表演,尤其是“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ㄢ毼責o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眱陕搱鼍捌鄳K動人,在真實的場景欣賞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帶動起來。
3.詩歌本身就是充滿情感和韻律的文學體裁,教師在教授詩歌的時候要不斷反省自身的教學行為和素質,借助自身有感情地朗誦。使用優美舒緩的語言風格、抑揚頓挫的強調、多樣恰當的肢體動作等來為學生設置豐富的詩歌情境,促進學生踴躍加入詩歌學習??傊榫车脑O置就是為了使學生充分的進入詩歌意境,主動進行思考和理解,獲得獨特的詩歌感悟。
最后,審美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形成部分,也是詩歌教學的必然要求。詩歌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持久的魅力,不僅在語言上,在意境上和情感上都具有恒久的藝術審美價值。作為高中學生,已經具備較為成熟的審美機能,并且在其內心具有強烈的追求美的欲望和沖動,教師要積極開展詩歌審美教學,培養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和素質。
1.詩歌的語言美。我國傳統詩歌講求一字千金,詩歌語言凝練充滿韻味,一字傳神。因此教師一方面帶領學生因素語言上的節奏和韻律,古代詩歌都是用來歌唱的,尤其在先秦唐宋時期,而詩歌的起源和音樂就不可分割。因此教師可以借助音樂進行詩歌朗誦,或者為學生播放視頻歌唱,例如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時,王菲版的歌唱就非常優美空靈,令學生感受語言的韻律美。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對語言的內容進行鑒賞感受,例如進行詩眼鑒賞,這也是高考的重點。我認為教師切忌一開始就告訴學生從哪幾個方面進行鑒賞,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性認識進行整理總結,之后教師再逐步引導學生從詩歌意境、情感等多方面進行分析鑒賞,幫助學生自主將對詩歌的鑒賞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另外語言節奏審美也要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理性認識,讓學生基本了解平仄規律和押韻特點等詩歌創作常識,為學生今后的審美創作打下基礎。
2.詩歌的意境美。意境是詩人借助表達情感的工具,也是把握詩人情感特征的指南針,通過意境的鑒賞可以加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其審美素質。意境都是借助意象形成的,因此要引導學生把握各種意象的特征和內涵。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意象就比較深遠,“枯藤”“老樹”等都是一些比較失意、凄涼的意象,因此也就決定了其整體的意境特征是悲涼的。而“小橋”“流水”“人家”是溫暖的畫面,但是與前者形成鮮明對比更加襯托詩人境遇之凄慘。使學生掌握鑒賞意境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3.詩歌的情感美。我國古代詩人喜歡寓情于物或托物言志,因此其情感是最終的旨歸,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但是為什么要對詩人的情感進行審美呢?語文作為一門學科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文化知識,還要幫助其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而詩歌的情感審美就能有效達到這一教學目標。例如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師引導學生鑒賞詩人一生的價值追求和人生理想無形中對其價值導向產生作用。
通過以上的詳細論述,我們發現高中語文的詩歌學習不能過于功利化,要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其人格、學習、審美的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