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清
【摘 要】學生的語言表達過程反映的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在數學課堂上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能提高學生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準確性。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注意多向學生問幾個“你是怎樣想的?”、“你能給我們大家說一說嗎?”、“可以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想法嗎?”等問題,把握時機為學生提供語言表達的機會,循循善誘,應用多種方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使學生養成科學使用數學語言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語言表達
一、教師要用規范的數學語言來影響學生
教師的言語和行動,是一種不可估量的無形教材。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因為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
比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中的讀數和寫數時:在講授的過程中學生對二十幾的數字的讀作和寫作時總是寫成二一,二二,二三……經過了解發現:孩子這樣讀的原因是家長在日常生活和給孩子學前教育的時候沒有正確的讀數,使孩子養成了不正確的讀法,為了讓孩子改正錯誤的讀法,我讓孩子先讀三十幾、四十幾、五十幾……讓孩子自己發現讀法,再回過頭讓孩子讀二十幾,這樣孩子就能夠較準確的讀出。當學生學會說一句正確和完整的話,掌握了最簡單、最基本的思維模式后,就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學會說幾句連貫的話,能夠有條理地進行思維表達。因此,應該從點滴做起,規范地使用數學語言。
二、教師用正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1.教師和教材的示范是學生掌握數學語言的方法
小學生在表達數學思想時有兩個弱點:第一,不善于正確使用數學術語。第二,不善于講算理。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學語言的科學性、邏輯性、嚴謹性等的示范作用,努力使語言形象化、趣味化。盡力避免“這樣做怎么樣”、“對不對”、“好不好”“同意嗎”等類習慣問語,消除學生說“半截話”或者用一兩個字“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等簡單作答的語言環境。
2.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學生自讀教材,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如一年級數學“長方形、正方形”一課,教材形象直觀地描述了這兩種圖形,至于什么是長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就要靠教師引導學生去認識,邊讀邊交流,然后形成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確表象。
以低年級教學中看圖說話訓練為例,我對學生進行了一些引導:①先學會看圖。要求學生能全面觀察,看清圖,能簡單說出圖中有什么,并且有幾個。②認真思考,弄懂圖意。在看圖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能對圖的內容進行分析、口述,理清圖中的數量關系。③發揮聯想,要求學生能把看到的東西,能串聯起來。④開口敘述,要求學生能盡量用自己的話進行闡述。此時語言的連貫性是需要有針對性地重點訓練的。
三、創新思維,培養學生語言的靈活性
語言的靈活性,就是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層次來表達。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也就是思維靈活程度的體現。教學中有意識地經常訓練學生對應用題使用分析的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程度。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要耐心引導,循循善誘。說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如果理解了卻說得不對或是說不清楚那是因為沒有正確的說話思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適當地加以啟示,讓學生逐步地說出,最后再完整地敘述。這樣既達到了目的,又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
1.讓課堂更和諧,讓學生敢說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最常見的現象是有的學生因為準備不足無話可說,有的學生因為怕回答不好或回答不完整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這些因素的存在,阻礙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正常發揮。在教學中,教師放下架子,不再把自己當作權威,讓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們的朋友,在朋友面前什么都可以說,學生自然就無拘無束,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當學生主動說之后老師一定要對每一位學生的回答有所反應,對說得不好的學生給予鼓勵和幫助,使其充滿信心,不怕說錯,大膽表達。當學生說不出時、說得不太完整時、說錯時或是有獨到見解時,教師應該毫不吝嗇地給予鼓勵和正面的引導。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交際心理,為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2.要求學生說話要正確、完善、準確、精煉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有時候一字之差所表示的意思就完全不同,教師應該及時的給予糾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3.說話要有根據、連貫、通順
當學生回答后教師應該多問個“為什么”這樣不僅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還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完整性和邏輯性。
五、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常常借助語言思考和分析問題,表達思維,因為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思維是語言的內容,語言表述的完整、準確,就直接反映了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