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南
【摘 要】班級是學校的細胞,是學校育人的最基本單位,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場所,是學校教育教學最有效的地方,抓好班級工作,也就抓好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根本。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直接組織者、管理者,指揮者能否有效地開展工作,則成為教育教學成敗的關鍵,所以,班主任要開拓創新,講究方法,加強班級管理,不斷提高育人質量,從而打造班級管理工作的新輝煌。
【關鍵詞】教師;班級;班級管理
一、設定目標塑造人
“教師是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師和藝術家。”班主任老師更不例外。這就要求班主任要向管理要育人質量。而班級管理不能沒有目標盲目行事。班級管理目標的設定,是班級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
應該說,評定任何一個班級管理工作優劣成敗,都必須要有一個評價標準,這個標準就應該依據班主任設定的目標。我國現行的中小學管理,基本上都是以班級為單位。實際上,這個基層單位,也是學生進行交往和個性成長的最小環境。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班主任在不同的時空中擔任著多變多重角色,同時,管理的對象和目標的終端實現者又是學生,并且不同年級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階段特征。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理論認為,在集體的教育目標中,既有遠景性的,又有中景性和近景性的。這個理論啟示我們,班級管理目標的設定,就應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考慮到其設定目標的系統性、層次性和遞進性。
所謂系統性,則要求管理目標應包含德智體美勞五個目標系統,缺一不可;所謂層次性,則要求不同的年級,其目標系統的評價標準應有所區別,各有不同;所謂遞進性,就是要求各個系統的管理要求,應隨著年級的不同,由低向高呈遞進趨勢。
二、用八榮八恥引導人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一生中的春天,是為“五育”全面發展打基礎和逐步定向的最佳時期。在這個時期,基礎打的好壞如何,對學生的成長乃至他的一生都具有決定性影響。再說,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身體、心理發展還很不成熟,常常表現出獨立性和依賴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狀態。因此,他們的可塑性很大,模仿性很強,很容易接受各種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正由于如此,青少年時期,既是人的一生中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進行教育的最佳階段。作為班主任,就應抓住時機,在對青少年實施管理教育時,注意把正面說理、灌輸教育工作者、情感培養、實踐活動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用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正確榮辱觀去引導學生,使他們從小逐步懂得愛什么,恨什么;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學習有榜樣,奮斗有目標。當然,這種正確榮辱觀的引導,也應因人而異,逐層推進。比方說,愛國主義歷來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歷史前進的巨大動力,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而要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意識,首先就應該采取措施,開拓多種渠道,使他們了解自己祖國的可愛之處,進而逐步產生對自己偉大祖國的母子之情,最終達到使他們完全具有能為祖國獻出一切的崇高之愛。通常,我們許多優秀班主任藉以引導學生的成功做法是,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兩史一情”教育、偉人榜樣教育、優秀影視教育、愛國讀書教育,有益活動教育、遵紀守法教育、文明衛生教育和表揚批評教育等。通過這些系統而長期的教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導航,才能使我們的管理對象,形成正確的榮辱觀,懂得什么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分清是與非,辨出愛與恨。就能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和社會丑惡現象等腐朽不正之風,在青少年教育這塊圣潔地上永無市場。到那時,我們的班主任老師,必然能享受到豐收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慰。
三、優美環境熏陶人
美的環境才能塑造美的心靈,種植作用需要土壤、氣候、養料等客觀條件。同理,培養“四有”一代新人也需要有優美舒適的學習、活動環境。“孟母三遷”既是“母愛”的體現,又道出環境與育人的關系。班級環境直接影響著師生心理狀態和教育教學秩序,影響著斑風。因此,我們班主任就要使班級成為培養學生聰明才智的學園;發展學生興趣愛好的樂園;陶冶學生情操的花園,使班級成為“知榮恥、樹新風”的政治環境,增智慧的知識倉庫,展才智的挺英舞臺,益身心的健美場地,陶冶性情的美麗花園,育新人的幸福搖籃。這樣,才能用美的環境教育陶冶學生。
孩子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于是,我們要充分利用每塊墻面,每一個空間,使教育的每面墻、每個角落都具有教育的內容,都富有教育的意義。墻壁上的“爭章園”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地,那一朵朵小花就是每一個學生;藍茵茵的夜空,那一顆顆閃爍的星星就是每一個學生;繽紛的爭章園地,獨具匠心的設計,為學生創設了比較的“展臺”,競爭的“擂臺”,相映生輝的“舞臺”。“才藝展示欄”里,學生的美術、剪紙、書法等作品豐富多彩,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才能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機會,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一份自信,并在集體的鼓勵下,揚其所長,以個性特長促進全面發展。教室中的圖書角書籍種類齊全,有各種報紙、雜志,還有同學們收信的各種資料,在此基礎上,開展一系列的讀書活動,不僅營造一種文化氛圍,發揮教室的文化育人功能,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共享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