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爾耶姆·依沙克
【摘 要】本文以少數民族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他們在學習漢語時所遇到的各種困難,認為漢語教師可采取如下教學法:漢語教學應堅持“寓教于樂”的原則,教師應借助多媒體展現特定的漢語交際場景。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進程中可采用以下學習方法:在教師指導下將學習的漢語知識分類整理,交流時認真觀察漢族同志的言行舉止,不斷強化克服學習困難的能力。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學習方法
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漢語時,通常情況下都會過于依賴漢語詞典,碰到不認識的漢語詞匯就會去查閱詞典,可是在漢語知識的運用中通常都會使用大量的口語,而這些口語在詞典中未必會出現。所以,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進程中過于依賴詞典就會對漢語中的一些詞匯形成模糊不清的意識,而這種模糊不清的意識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學習會形成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最終影響其漢語交際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少數民族學生應該改變過于依賴漢語詞典的不良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與周邊漢人交談,積累口語詞匯,方能促進自身漢語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
一、漢語教學應堅持“寓教于樂”的原則
漢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將漢語知識與某種愉悅的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力爭做到“寓教于樂”。具體而言,可在課堂上運用相關媒介(多媒體等)給學生播放純正的漢語原聲少兒電影、少兒電視劇、各種不同形式的少兒綜藝節目,通過這種帶有娛樂性質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不但可以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更能進一步提升其漢語交際語的實踐運用能力。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在外漢語教學中應該是相當有效的,因為對于少數民族學生而言,漢語是一門比較難學的外語,如果單純進行語音、語法知識的教學是較為枯燥乏味的,如果能將語用知識的教學與愉悅的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定能促進少數民族學生漢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多媒體展現特定的漢語交際場景
漢語教師完全可借助多媒體方面的教學設施,通過放映某個特定場景的漢語交際短片,譬如借助多媒體視頻放映中國主人送客的典型場景,讓少數民族學生根據所學的漢語知識去進行合理的聯想,場景中的中國主人與即將離開的客人之間究竟會怎樣用漢語進行對話,漢語教師可在少數民族學生對上述場景聯想之前,通過多媒體屏幕顯示在中國主人送客經常用到的一些漢語詞匯與常用句子,讓少數民族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這些詞匯以及句子的記憶。在這一環節完成之后,則可讓少數民族學生對上述中國主人送別客人場景中的談話內容進行猜測,然后教師針對學生的猜測進行指導,對于不當之處一定要糾正強調,以此防止學生再犯類似的交際錯誤。通過上述教學法,能讓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知識進一步得到強化。
三、在教師指導下將學習的漢語知識分類整理
少數民族學生要切實提高漢語知識運用能力,還必須在漢語教師的指導下將所學到的漢語語用知識分類整理,這樣就能幫助學生切實掌握漢語知識。現以日常生活中的禮貌用語為例對此進行說明,針對日常生活中的禮貌用語教師可指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分為如下幾個類別:第一類、首次見面時的禮貌性用語;第二類、熱情邀請親朋好友做客的禮貌性用語;第三類、問及別人自身情況或家庭情況的禮貌性用語;第四類、在大街上詢問他人走路方向的禮貌性用語;第五類、在商場購物或者在旅游景點進行旅游時的禮貌性用語。少數民族學生完全可以根據上述細分的若干類別認真仔細地學習,并且還要將這些細分的禮貌性用語在日常生活中廣泛運用。少數民族學生還可從根源層面對漢語知識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整理,譬如可對漢語中的詞匯從根源角度進行分類,漢民族的傳統文化深受佛教理念的深刻影響,因此漢語中相當多的詞匯都是來自佛教中的一些詞匯,目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佛教詞匯有這些:佛祖、吃齋念佛、佛面蛇心、圓滿、障礙、勝利、利益等,這些詞語經常在佛經中出現,現在已經成為漢語中的常用詞匯,倘若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漢語知識的時候,在教師的指導下將其分類整理,然后分門別類地進行記憶,并且及時地將這些詞匯運用于實踐生活的語境中,在提升少數民族學生漢語知識運用能力上定能獲得良好效果。
四、不斷強化克服學習困難的能力
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漢語中的一切對這些少數民族學生來說都是相當陌生的。面對陌生的語言環境,對于一般人而言往往都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來適應,性格開朗的少數民族學生往往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陌生的語言環境,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徹底融入漢語語境,可是性格比較內向的少數民族學生,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會遭受到一定的壓力,學習上也會遭受到一定的壓力,在雙重壓力下,性格內向的少數民族學生就會對漢語的學習產生厭惡情緒和閉塞心理,不喜歡和身邊的漢族同志進行言語上的交流與溝通,長此以往,這些性格較為內向的少數民族學生就將學習漢語看成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在心理上就會對漢語交際產生畏懼心理,不會積極主動地在實踐生活中去運用漢語知識,更難以配合漢語教師的漢語知識教學,如此消極頹廢的心態對于學習漢語知識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為了切實提升漢語交際能力,少數民族學生必須在學習漢語知識的進程中克服畏難心理。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和語言能力適應強的少數民族漢語學習者多交往
少數民族學生為了提升自己的漢語知識運用能力可以和語言適應能力強的少數民族學生經常交談,向這些人請教學習漢語的訣竅與經驗,并可將內心的學習感受說給對方聽,并請對方給出指導性的學習意見,這樣就能加速自己學習漢語的進程
2.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虛心接受老師指導
少數民族學生為了提升自己的漢語知識運用能力還必須積極參與漢語課堂教學,虛心接受漢語教師的指導意見。漢語教師在講解語用知識時,必須認真聽講,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對于不懂的漢語問題一定要請教老師,直到搞清楚為止。此外,少數民族學生還應該以虛心的態度對待漢語教師的指導,不能以本民族的文化來看待漢語教師的講解,務必從虛心的角度請教漢語教師,按照漢語教師的要求去學習漢語知識,如此方能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3.廣泛結交漢族朋友,多參加漢族同志社交活動
少數民族學生要切實掌握好漢語知識,還必須廣泛結交漢族朋友,多與漢族朋友進行交談,多參加漢族同志社交活動,讓自己的日常生活與漢語知識緊密聯系起來,這樣就會有大量使用漢語的機會,在反復的漢語交談中,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知識運用水準則會大幅提升。具體來說,少數民族學生可多參與一些漢族同志的家庭聚會、朋友聚餐、舞會以及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這些社交活動可給少數民族學生創設大量的學習漢語知識的機會,但是參與這類活動必須得到家長的支持。
五、結束語
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進程中,深受少數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語言習慣的影響,經常會在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進程中沿用少數民族的思維習慣與語言習慣,將少數文化背景下的語言交際中需要表述的言語,用直接的方式翻譯成中文表達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在運用漢語知識時出現大量的錯誤。漢語教師在教學進程中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并盡最大的力量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去解決少數民族學生的錯誤運用漢語的問題,研究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學習方法最終目的是為了預防少數民族學生在漢語學習中出現錯誤,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知識的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阿舒.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學習若干元認知策略調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09)
[2]阿依古麗·肉孜,鄭彩霞.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學習之“怪”現象分析[J].成功(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