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寧
【摘 要】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學生。因此,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不能一刀切,要保證學生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合格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本文重在探討教師應該如何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個性差異;合格加特長;因材施教
一、學生的個性差異及其成因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之間存在著個性差異。所謂個性差異,是指人們之間在穩定的心理特點上的差異。主要包括個體在氣質、性格和能力各方面的差異。個性差異不僅表現為個體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點,如音樂能力、美術能力;而且也表現為同一特點的不同水平,如智力高低。由于不同的個性差異,才形成了個體心理面貌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心理學研究發現,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之間必然也存在著個性差異。因此,教師在面對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時,應當認識到學生行為表現的多樣性與個性差異的關系,對每一個“獨特”的學生采用適當的措施。
二、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義務教育對學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長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在體力和智力上獲得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學生作為學校教育的對象,既要接受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智力上的發展,使自己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要在此基礎上發展與自己的個性相適應的其他才能,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三、教師的責任是在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為具有不同個性的學生創設適當的學習環境
“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我們所教授的事物……所有學生都能學好,只要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給予正確有效的指導。教師的基本任務是一條平等的教育策略:既考慮到個體差異,但又能促進個體的最充分的發展。”這是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說過的一段話,每個學生都是特立獨行的個體,都有自己閃閃發光的一面,作為教師,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我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都能獲得很好的發展空間。
教師是學校環境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教師的責任是在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為具有不同個性的學生創設適當的學習環境。布魯姆和格拉瑟都指出學生學習結果的差異取決于其個性和學習環境。在由教學、校園、課堂和班風等構成的學習環境中,教師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因此,教師應當創設適當的環境,使之適應于學生個性,適合學生學習并促進學生學習。教師的教學要適合學生個性特征和年齡特征,因此教師設計和實施教學應有一定的彈性。一方面,教師既要考慮學生的個體需要和能力,以之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另一方面,教師又要采用適當方法,提出適當要求,使學生有興趣并得到相應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以便給不同個性的學生留有自己活動的余地。
四、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優良個性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最早是由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來的。《論語》中記載到: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近乎完美地實行“因材施教”,其基礎就是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認識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視“知”學生,認真分析學生個性,甚至只用一個字即可準確地概括,足見其備學生之細致認真。
教育的任務是消除個別差異還是因勢利導,針對不同情況使每個人都得到充分發展?每個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既是教育的結果,也是教育的出發點,教育應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因材施教。材就是指教育對象的具體條件,其中包括他的興趣、性格、能力等心理上的特點。“因材施教”就是承認差異,重視差異,在教育或教學上,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區別對待,盡可能使每個學生按不同的條件在各方面都得到發展。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異地進行教育和教學,在分析學生的差異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的教育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良好品質與個性。
因材施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了解學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識能力水平,據此提出適當的要求
學生的任何行為都有其內在動因和心理條件,并且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能動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發生在學生心理上。教師提出的要求與學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間的矛盾是學生心理發展的動力,因此,教師提出適當要求時應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了解學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識能力,避免出現“吃不飽”和“夠不著”的情況。
2.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激勵
教師的教學中的基本工作之一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生學習的動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了解其需要、興趣和價值觀,然后有針對性地激勵需要,充分調動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培養高級需要,形成強大而持久的學習動力。
3.了解學生的優缺點,幫助學生長善救失
為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個性,發揚其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就要了解學生的具體條件和情況;對癥下藥。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優點和缺點所在,才能有的放矢,采取得力措施,調動起學生心理上的積極因素,消除其消極因素,使之自覺主動地提高學習效率,形成良好的品德,按教育要求發展。
4.了解學生個性,培養個性充分發展的人才
教育塑造人就是在學生的個性基礎上,因勢利導地培養,使之成為在社會規范指導下充分發展了個人特性和潛能的人才。我們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社會化教育,使之適應社會,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把自身的個性和潛能外化為社會的價值,使他們將來能有一技之長,有所成就。只有承認并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才能為其個性發展提供更多的條件。
總之,教師作為一個教育者,有責任也有義務認真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個性的發展。只要我們用恰當的方法教育和引導他們,因材施教,他們一定能釋放自己的潛能,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李劍平,魏薇主編.教育學導論.人民出版社,2006年修訂版
[2]魏書生著.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玉珍.班主任將尊重學生的理念融入班級管理[J].新課程(下).2011年06期
[4]陳世娟.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臺階》教學案例[J].考試周刊.2011年53期
[5]廖吉寧,謝欲濤.站在講臺上的兄長[J].黃金時代(學生族).2010年03期
[6]朱保平.學生怎樣“愛上”語文課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18期
[7]宋子芳.尊重、平等使人向上[J].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16期
[8]李鎮西.和學生一起分享——我的教學觀及其課堂實例[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