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蘭
【摘 要】地理是高中教學中的一門重要課程,而地理的學習能力除了對文字的掌握能力之外,還有對圖的理解和閱讀能力。而對圖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對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但是在地理圖表讀圖的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從這些問題出發,論述提高學生地理讀圖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地理;讀圖能力;理解能力
一、了解地圖、明確內涵、恰當運用
中學地理學習中地圖的主要種類有以下幾種:①地圖是地表圖形的描繪,是地理信息的濃縮和直觀表達,是學習地理的工具,地圖所起的作用,是語言、文字無法替代的。②地理原理圖用不同的符號,表達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及運動過程,如地球公轉圖、褶曲成因圖、地形雨示意圖、水循環示意圖、森林減小風速示意圖等主題地圖。③剖面圖用以揭示地理事物的內部構造及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規律,如地形、地質、土壤、大氣剖面圖等。④地理模式圖用以表示地理事物的一般分布規律,是地理分布圖、原理圖的特殊形式。如世界洋流模式圖、太陽系的模式圖、風帶和氣壓帶圖、自然帶分布模式圖等。⑤地理統計圖用以表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時空分布與變化規律。主要形式有:柱狀圖、曲線圖、折線圖、扇形圖等幾種。如降水各月分配及氣溫變化曲線圖、人口增長示意圖、氣溫的垂直分布圖、農業產值構成示意圖等。⑥自然景觀圖有表示地表形態的景觀圖,如新月沙丘、風蝕蘑菇、火山等;有表示典型植物的景觀圖,如熱帶雨林的榕樹、熱帶草原的波巴布樹、合歡樹、紡錘樹等;有自然帶典型動物的景觀圖,如熱帶雨林的河馬,熱帶草原的斑馬和長頸鹿、澳大利亞的袋鼠,南美洲的大食蟻獸等;也有由自然環境、植物、動物構成的自然景觀圖;還有地質時代圖,典型生物或化石圖。⑦人文景觀圖用以反映人類生產、生活、宗教、文化、等活動的圖畫,如客家民居圖、巴西狂歡節盛況圖、埃及、開羅風光圖,溫帶草原的蒙古包圖,坦桑尼亞的劍麻圖等。⑧地理漫畫它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多以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為主題,提醒人們要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正確處理人地關系。
二、改革地理教學方法,加強讀圖能力培養
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地圖冊及課本中的插圖,把課文內容與有關的圖表有機地結合起來,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讀圖、填圖、分析圖或繪圖,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圖像數量眾多、形式多樣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上課時,注意利用這些圖像和課文中的“讀圖”要求或者是一些教師自擬的讀圖提綱,引導學生積極開動筋,認真查閱地圖、分析地圖,將課文中用文字表述的地理知識與地圖形象語言緊密結合起來,既可加深學生對地理事物空間分布規律的認識,又可幫助學生掌握有關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例如,為了讓學生認識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的規律及其與六大板塊的關系,可以引導學生看課文中的圖,并把它與地圖進行對照,這樣學生就能深刻地掌握“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兩大地帶,即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這一內容。練、評結合:即教學中先讓學生動腦、動手完成教師布置的適量練習題,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評分析,并訂正答案。這一活動一般是在講授完一定量的教學內容后,由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利用課文中的思考題或一些自擬的題目來進行的,旨在通過練習和講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彌補知識缺陷,并掌握一些地理的基本技能。
三、常用基本地圖,多做拓展練習
如在教學中要求每位學生都必須熟練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幾何輪廓圖,在此基礎上訓練世界人口分布狀況并分析其成因;也可以要求學生指出各大洲的分界線和重要的地理事物,如著名海峽,海灣,平原,高原,山脈,盆地等;還可指出各種典型氣候類型的分布位置,并說出其特點與地理位置的關系。這樣教學既回顧了大陸與大洋的分布知識,又練習了人口疏密狀況與氣候及地形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了地理各知識的內在聯系,掌握了學習地理,分析地理知識的方法與途徑。我們可以嘗試利用以下方式加強讀圖練習。①展圖。在教學過程中,將地理掛圖展示在學生面前,或教師畫黑板略圖,讓學生自己在掛圖上或板圖上指出所學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來加深學生的印象。②說圖。利用掛圖或板圖,教師進行細致地講解。比如在講“大洲和大洋”這節時,教師利用“東西半球圖”讓學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然后教師再進一步講清哪個是東半球,哪個是西半球;東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幾大洲,各大洋被哪幾大洲包圍;各大洲分別臨近哪幾大洋等。這樣可使學生明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進一步加深印象。③繪圖。當圖形在學生的大腦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開始讓學生在玻璃片上描繪出相應地圖的輪廓,接著教師在黑板上示范填圖,學生在玻璃片上獨立填圖。
四、結束語
老師要注意對學生地理讀圖能力的水平進行引導和教育,使學生掌握讀圖能力,提高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時代呼喚地理教師必須有所建樹,為完成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地理教師要多做探索,多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