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啟和
摘 要:因材施教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式,也與當代的教育改革趨勢相適應。因材施教注重對學生差異性的分析,注重對學生的研究,注重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教學目標相結合。小學語文課堂需要結合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依靠分層次的方法對不同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對學習充滿激情和動力。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著手,重點分析了因材施教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要以學生作為研究素材,將學生的特點作為教學研究的首要對象,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從學生的學習基礎、心理素質和家庭環境等多個角度入手,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以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感受到教師對自身的關注和重視,從而引起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高年級學習特點
小學教學中,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情況受到學生年齡和心理狀況的影響。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逐漸熟悉了教學環境,并對語文教學特點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接受程度得到提高。學生的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都慢慢趨向完善,學生的感知能力和記憶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中高年級的學生能夠適應多種新型教學方式,并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進程中來。另外,中高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主觀意識能力得到鍛煉,抽象思維能力也有所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科學認識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不再局限于現實世界的表面現象,而更加注重對事物本質和事物特性的總結。因此,對于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更應當充分挖掘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適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學習的技巧,能夠注重提升自身的自學能力,注重在學習中發揮自身的抽象思維能力,能夠更加綜合、全面地看待問題。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因材施教教學方法的運用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有利于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重視,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挖掘語文的樂趣,發掘語文的功能,提高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陶冶學生的情操。
二、小學語文課堂因材施教策略分析
1.分析學生層次,科學設置課程
學生基礎各有不同,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如果能充分進行摸底調查,對學生分類別編組,進行因材施教,開展分層次授課,其效果對提高教學質量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分層次授課主要分為分層次教學、分層次授課。在分層次教學前,需參考對學生的摸底調查,將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分組之后,在了解學生的共同點后還需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課堂上要對后進生多輔導、多提問、多啟發以及多練習,激發其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興趣;可以讓學有余力、思維靈敏的學生試著解決部分有較高難度,富有思考性和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要求較高的題目,以使其能力更上一層樓。在教學形式上要將分組討論、個別指導以及集體教學相結合,盡可能地增加學生對小學語文的學習興趣。
2.尊重學生的差異,引導共同參與
學生的興趣所在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學習動力,如果出現學生不喜歡讀教材或者學生不愿意學習的狀況,要避免使用強制手段甚至是壓制手段,避免動不動就讓學生找家長,避免對學生實施懲罰行為。教師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要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尊重,要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要讓學生在學好功課的基礎上可以兼顧自身的愛好。例如,對喜歡體育活動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完成這項任務時,給予學生自由活動時間的獎勵,讓學生能夠實現雙向滿足,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3.區別設置課程,合理進行考查
當前,考試仍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其在檢驗學習水平的同時,也能給教師今后的授課方向給予一定的指導。教師可以運用分層次考試的方法,將語文考試試卷按照難易程度分出A、B等不同層次,A卷正常水平,B卷多設置一些基礎知識題。立足于學生實際,因材施考,使每個學生語文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爭取做到以考促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把握學生的興趣點和能力層次,注重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心理狀況,注重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羅劍寵.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2]張云嵐.提高低年級學生識字效率之我見[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