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喜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的,按由低到高的層次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就是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
小學生朝氣蓬勃,追求上進,渴望受到尊重,獲得成功。但由于生理心理不成熟,學習動力不足,且持久性不強,他們往往受外界影響較大,所以,科學的激勵措施,可以讓小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道路上,充滿信心,鼓足力量,對其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激勵,就是通過外力或內力激發人的動機和需求,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努力追求的持續的心理過程。激勵之于孩子,猶如陽光之于種子。美國教育家雷思·赫奇說:“激勵能揚起孩子生活的風帆。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尤其需要父母和教師、朋友的激勵。”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不應該吝惜自己的贊揚,應該利用多種場合多種手段,加大對學生的激勵,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增強學習的動力,發小獎狀,就是很好的一種激勵方法。
每到周五,總會看到有同事拿一些小獎狀,花花綠綠的,有的是自己設計打印的,還有的是從網上訂購的,內容林林總總,學習、勞動、紀律、就餐、活動……
時間一久,我感覺不錯,自己就試著也搞點用用,結果,真是挺好的。
小獎狀可以分為很多類,比如語文學科,可以設普通話之星、背誦大王、小小書法家、未來小作家、語文學習小能手等。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或學習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長,制訂不同的小獎狀。小獎狀的制作,可以嵌入校徽,并加入相關的圖片,四周加不同圖案的邊框,盡量圖文并茂,這樣才深受學生的喜愛,并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其次,小獎狀的頒發要有一定的標準,不可隨意發。如,完成一次作業,正確無誤,可定為A,書寫工整為A+,零亂為A-;如有錯誤,按程度分別定為B、C、D;與此類推,背誦、聽寫、習作等學習,都可以進行評定。學生每累積五個A(含A+、A-),都可以換取一張小獎狀。為促進學生互幫互助,后來又補充規定:小組內(一般四人一小組),組員獲得五張獎狀,獎小組長一張。因為小組長需要給組員檢查作業,檢查背誦、聽寫等,這樣可以激發小組長的工作熱情。
有關作業檢查、成績評定記錄,一般由小組長負責。小組內有學生積夠了五個A,組長報給課代表,由課代表統計,并報給老師。
頒發小獎狀,需要一個小小的儀式。一般選在上課前,先公布名單,然后請獲獎學生到講臺,由老師或組長頒發,下面學生鼓掌以示鼓勵,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可以更好地激勵學生。
通過頒發小獎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地提高,學習效率也有很大提高。拿破侖有句名言:“給我足夠的獎牌,我就能征服世界。”想得到肯定、贊美、賞識、表揚和獎勵是人們的普遍的心理,學生更是如此。獎勵是一種教育的力量,是學生進步的動力。獎勵能喚起學生的自尊,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自信、自愛、自立、自強,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強化學生的意志力和創新力,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勇氣和榮譽意識,激發學生的潛能,克服孩子的缺點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當然,發小獎狀,只是激勵的一種手段,對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教師從心里對學生的愛、尊重和寬容。我們只有以學生為本,真正地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才能為學生創造自由、寬松、幸福、進步的新天地。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