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
摘 要:針對留守兒童學困生這個特殊的群體,教師通常都知道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到底如何因材施教,卻是各界一直探討的問題。就留守兒童學困生轉化的有效方法做出了具體的探討與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留守兒童;學困生;教學轉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被解放出來,為了追求更高的工資、更好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自己居住的故鄉,走出農村,走進城市,而他們的子女就留給了父母照顧,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學困生問題是現在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無論是小學、初中、高中,還是大學,留守兒童學困生問題是一個我們無法回避但又迫切需要關注和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一、留守兒童學困生的特點
1.身體健康狀況低下,學習精力不足
據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狀況一般都較差,生活起居,尤其是在飲食上跟不上兒童成長階段所需的營養,再加上所居住的環境缺乏完善的醫療設備,造成留守兒童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營養不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狀態。這些原因致使學習成績下降,引起各種心理問題的出現。
2.嚴重的自卑等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學困生大多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感覺到孤獨和缺少安全感,再加上家庭經濟生活的拮據,導致其性格孤僻,不愿與人交流溝通,在學習上有問題不愿提問。俗話說:“沒有疑問就等于沒有學問。”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下降也就顯然的了。又因為長久的學習落后狀態促使其自卑感的產生,學生之間相互對比之后,更容易否定自我,對自身現有的狀態感到失望,容易脫離群體。
3.學習習慣差
根據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的調查了解和“診斷”,發現他們成為學困生的原因還有個共同點:學習習慣差。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得到完整的愛。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很少或者是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在這種情況下有些自控能力差的兒童變得不上進,甚至自暴自棄,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二、對留守兒童學困生轉化的有效方法與建議
1.關心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
留守兒童一般由家中的老人照顧,由于老人的身體體能和能力有限,不能有效地陪伴和指導,留守兒童的身體得不到適當的鍛煉。為幫助留守兒童學困生逐漸轉化,學校的領導和教師應加強其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綜合素質;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較弱,尤其是作為留守兒童,其心理承受能力更是不堪一擊,尊重留守兒童,多給予鼓勵與引導,使其心智走上正確的軌道。
2.改善注意力,培養學習興趣
據教育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習困難的兒童易多動、沖動,行為問題也更多。注意力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始終,只有維持正常的注意力水平,才能有效地進行各項活動。注意力的集中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在課堂中,教師要不斷地豐富教學內容,吸引學困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如,創設情境,使其從體驗中獲得知識的樂趣;在課外,用優秀的文藝作品或科普讀物等課外讀物吸引他們,促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3.給予留守兒童學困生更多的關愛
留守兒童學困生是因缺少父母的關愛而直接導致的,在幫助其轉化的過程中應讓留守兒童更多地感受到除父母之愛以外更多的關愛,主要從教師和同學著手,來溫暖他們幼小、渴望被關愛的心靈。很多留守兒童學困生因學習差,易被老師忽視,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遙遠。授課教師在平時的學習中應用貼心的語言和他們進行交流,用喜愛的眼光去關注他們,用關愛的肢體語言去撫慰他們,真誠對待他們,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并當眾大力表揚,當他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只知道單純的死記硬背來記憶知識時,教師根據其自身的情況教給他們有效的學習方法,并鼓勵和督促他們來實踐;學生之間,主動幫助留守兒童學困生解決遇到的難題,并主動邀請其加入各種游戲,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4.關心留守兒童學困生的家庭情況
留守兒童學困生的父母大都常年外出務工,將其托付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顧,有的是托付給親戚照管,也有的是留守兒童自己照顧自己,甚至有的還要照顧弟弟妹妹等家人。打電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學困生與父母聯系溝通的方式。學校教師應主動與家長定期溝通交流,指導家長們督促端正留守兒童學困生的學習態度,并通過定期的家訪來了解其生活學習發展狀況,將其表現及時告知遠在他鄉的父母,由父母、家長、照管人一起及時對留守兒童學困生采取幫助措施。
留守兒童學困生展現出來的種種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全面關心留守兒童學困生的身體、心理、學業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長,需要學生、教師、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幫助留守兒童學困生向健康正確的方向轉化,促進其全面發展,從而更好地走向社會。
參考文獻:
張華,陳華喜.關愛留守兒童后進生[J].杏林園地,2012(5).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