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龍
在我們的日常交流中一個好的開場白,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一堂課的成功導入有著重要的意義,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精彩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促使學生迅速進入合作、探究的主題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那么,如何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的導入呢?下面結合教學實例,談談自己對數學課堂導入的認識。
一、質疑式導入
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作為老師,在課堂導入時要善于結合學情和生活實際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制造懸念,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從疑問、矛盾、問題產生的。因此,教師以恰當的質疑導入,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積極思考。
例如,在教學“解復雜的方程”時,先讓學生思考怎樣數出足球上黑色皮塊的數量,老師能輕松地說出答案,這樣學生便被老師料事如神的本領所折服,學生會感到困惑,產生“老師怎么會這樣輕松解決”的疑問,使他們萌發強烈的求知欲,迫切地想知道解決的方法,然后教師再順利地導入課題。這樣易點燃學生的好奇之火,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形成一種學習的動力。
二、操作式導入
操作式導入能刺激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智力,活躍課堂氣氛。新課程理念也指出積極思考、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操作式導入,就是讓學生自主動手實踐、積極思考,把自己的思維活動充分地顯示出來,讓學生經歷自主構建的過程。例如,在教學“認識整十數”時,可以設計在小組內拿小棒的游戲,讓小組成員分成兩撥,一撥用單根的小棒拿;一撥用整捆的小棒拿,比一比誰拿得快、拿得準。第一次拿10根,第二次拿20根,然后在班級中進行交流。請一組的成員上臺板演,一邊板演一邊說出拿小棒的數目。促使學生明白,整捆是1個十、20根就是2個十。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認識整十數。這樣既讓學生動手操作,也對數的意義有了理解,使得本堂課教學的重點得以體現。
三、以舊帶新導入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數學教材編排采用螺旋式上升的體系,作為數學教師要結合班級學情和學生年齡特點。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識,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欲望,完善知識的認知結構。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對整數除法的學習,說一說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教師再過渡到小數除法的學習。以舊帶新導入既是對舊知識的鞏固復習,也能銜接新知識。作為教師只要找準新舊知識的銜接點,設計好問題就能促進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得到鞏固和發展、超越。
四、拓展式導入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已有知識出發,找準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促進學生鞏固復習舊知,激發學習新舊知識的沖突,讓學生在迫切的求知欲中進入新知學習。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先讓學生做等分除法:6塊蛋糕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塊?3塊蛋糕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幾塊?讓學生列式解答并說出算理后,教師提出:“把1塊蛋糕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一塊蛋糕的多少呢?這怎么表示?”在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拓展中,導入新課的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還有很多的導入方式:游戲導入激發學生思維,開啟學生心靈;多媒體導入能再現情景,激起探究欲望;講故事、生活情景導入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注重課堂教學的導入,就是關注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教學中成功的導入,猶如緩緩拉開的大幕,讓學生看到了美麗的布景,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在確定教材重、難點的前提下,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巧妙運用,讓導入這個教學環節敲在學生心上,迸發出絢麗的火花,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