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漢彬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剛剛接觸寫作,這個時候,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主動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的真心話、寫自己想說的話。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愿意寫、有的寫呢?多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愛上寫作不失為一個比較有效的做法。
一、活動準備中明框架
剛剛進入三年級的孩子,對于如何把握文章的框架、從哪幾個方面來把活動寫完整幾乎一無所知。而且,如果教師不適時進行點撥,學生往往會沉溺于游戲而忽略觀察。其實,教師在活動準備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潤物無聲的指導。比如,在指導他們寫“你做我猜”的游戲時,開始前我就問了他們兩個問題:你現在心情怎么樣?你覺得你可以通過觀察什么來猜出答案?在學生的交流中,我們很快就歸理出“心情、動作、表情”這三個觀察的方面。簡單的一問一答,卻讓學生明晰了在活動中應該怎樣觀察,更為下面的寫作打好了基礎。
二、活動復述中感細節
如果一篇好文章是艷麗芳香的鮮花的話,那細節描寫就是芳香之源頭,細節描寫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它能將人物或事物最本質的狀態鮮明而又逼真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也許還不知道怎樣才是文章的細節,但是老師有必要在作文教學中慢慢滲透,讓學生慢慢接觸何為細節描寫。就像“你做我猜”這個活動,表演者會有大量的動作、語言、表情等,這些正是文章細節的來源,也是活動類文章能否寫具體的一個關鍵。因此,在互動后,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對互動進行復述,在學生的一次次復述中,我一次次地引導“你看到他是怎樣的表情?”“同學的哪個動作讓你猜出來的?”在一次次的追問中,細節也不斷地被充實,進而被學生慢慢地內化。
三、活動描寫中知結構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文章:思想可取,材料也多,但無章法,結構上殘缺不全,讀完仍摸不著頭腦。問題的癥結在于:許多學生沒有掌握謀篇布局的基本方法。但是如果枯燥地跟學生談如何搭好結構,又效果甚微。因此,在前期有了活動的體驗、中期有了復述的準備和細節的提取,教師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將這些因素巧妙地組織在一起,我就教給學生一個口訣,怎樣為這樣的活動作文謀篇布局,三年級的學生只要讓他們嘗試最簡單的行文結構就可以了,一步交代活動時間和原因,二步寫清活動過程和自己,三步總結活動感受和啟迪。這樣的三步走,讓學生清晰地感知到文章的完整結構是如何來的,一如既往地通過多次的訓練,慢慢地學生就學會怎樣巧妙搭好文章結構了。
對于家長而言,也可以有很多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三年級的學生很有表達欲望,但是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落到紙上就需要用一些心思。如何讓他們從嘴里說出來的落到紙面上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孩子一個筆記本,每次當孩子腦子里涌現了一個想法,家長可以提醒他及時寫下來,讓他知道他的想法和記憶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收集起來會成為豐富的素材,然后可以利用這些素材寫些有趣的東西,如“自然日志”“秘密日記”等等。
有了活動,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作品的評價。只要學生能做到文通字順、過程清楚就可以給予高分,讓他們充分感受寫作的成就。一開始教師根本不需要人為增加難度,其實那些更高的要求可以在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寫作基礎和較高的寫作興趣以后慢慢增加進去。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