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貴瓊
一、改革教學組織形式,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創造的活力
目前,我國中小學主要是采用班級授課制,幾十個學生面對教師正襟危坐。老師課前精心編擬了一個反映教學思路的教案或“板書提綱”,課堂上教師緊緊抓住這個“綱”繩,牽著學生的鼻子,亦步亦趨。少數成績好的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就是配合教師展示事先設計好的教案,而大多數學生則成了“觀眾”,課堂變成了演出教案劇的“舞臺”。特別是賽課、示范課、公開課等活動這種現象尤為嚴重。教師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避免學生“節外生枝”,往往設計的是一些領域小、解答距離短、缺乏思維強度的問題。自覺不自覺地回避矛盾,掩蓋學習過程中應有的矛盾和思維碰撞,扼殺了鮮活的學情。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宰,絕大多數學生沒有發言的機會,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更無緣得到教師的表揚和激勵。教師包辦代替、簡單粗暴地否定,破壞了學生探索的樂趣,思維處于消極或停滯狀態。久而久之,使學生變得謹小慎微,懶于動腦動手,疏于嘗試,導致性格鎖閉,天性泯滅,兒童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難以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體現。
改革教學組織形式,方法多種多樣,這里僅舉一例,就是在班級授課制中實行“小班化”教學。這里的小班化教學,是指把幾十個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4個、6個或8個人一組),小組幾個學生圍坐在一起,老師提出問題,交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合作解決,然后再由小組推薦一個學生匯報學習討論的情況,這樣一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既有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又有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有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否則,在幾十個學生組成的班級里,有的學生(特別是中、后進生)也許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連一次公開發言的機會都難以得到。這種“小班化”教學,學生在小組討論交流中,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學生的創造能力自然而然得到萌發。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順序和方法,激發學生探索情趣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痹趯W習中享受到樂趣,學習就是一種快樂;當學習成為一種快樂時,學習就是一種享受。積極的心態是潛能永恒的開拓者和催化劑,教育的理想就是使所有的學生成為幸福的人。學生是探索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在于點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大膽嘗試,要給學生嘗試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掌握的學習方法,運用遷移規律,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師在課堂上掰開、揉碎、深挖細掘、講深講透,學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他們養成一種惰性,實際上降低了思維的層次和價值,久而久之,他們不愿去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小學生的感情容易受到感染,當受到某種氣氛的感染時,就能爆發出相應的情感。根據這一點,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老師要著力創設情景,讓課堂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成為師生共同創造奇跡的時空,激發他們探索情趣,養成探索習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激活學生思維
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還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上。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天空,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還末找到教好他的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我們堅信:只有差異,沒有后進生。愛默森曾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苯處熥鹬貙W生、相信學生、愛護學生,表現在教師欣賞的眼光、稱贊的話語、親熱的手勢,都會給學生帶來莫大的快樂、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特別是對學生提出自己事先末預料的一時又無法解答的問題要敢于說“不知道”,并希望和學生一起共同去解決。老師對自己的錯誤要勇于承認,不怕丟面子。
教師創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進入無拘無束的狀態。只有如此,學生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創新意識才可能產生,課堂上才會出現脫口而出、精彩絕倫的答問詞句。
小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應和其他各學科教師一起,和諧整合,同心協力,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做到心中有書、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在教學活動中隨機誘導,及時調整,有機滲透,埋在孩子心靈深處的智慧種子,就一定能生根、發芽,開出燦爛的創新之花,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
參考文獻:
譚智.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探微[D].遼寧師范大學,2009.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