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偉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樂知”才能“樂學”。蘇聯教育學家斯卡金也認為教育效果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強學生參與度,提高教學質量,老師首先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高中政治課尤為如此。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活躍的氣氛中愉快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從而輕松高效地完成學習政治課的任務?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感想。
一、妙語引趣
馬克思說:“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但“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馬卡連柯語)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欲望,參與教學的程度及其學習的效果,都與教師的導語有很大關系。所以一堂成功的政治課,首先必須看課堂導語是否精彩。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導語具有溫故知新、承上啟下和啟發誘導作用。授課前一段精彩的導語,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導語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因材施教地選擇材料,設計導語。設計的導語要精,簡潔明快,不能過長;要巧,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準,找準切入點,使學生的思維能夠順勢進入新課的軌道。這一新穎的導語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必修1《經濟生活》第十一課第二框《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的時候,引用趙本山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面的片段作為導語: “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齊心合力跨世紀,一場大水沒咋地。謝謝!” “改革春風吹進門,中國人民抖精神;海灣那旮噠挺鬧心,美英合伙欺負人。謝謝!”前面一句由男生表演,后一句由女生表演,運用這樣的導語導入新課,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媒體激趣
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說:“真正有感覺的觀察比單純的描述更為可取。”在教學中運用電視、投影、錄音、電影錄像剪輯、微機、實物模型等多媒體手段,由無聲變有聲,由無色變有色,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能給學生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積極思維,會產生積極的作用,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
例如,在教學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課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時,播放《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精美片段,通過琳瑯滿目的美食展現,展現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上升到展示民族的歷史厚重感與文化感染力的高度,從而展示中華文明的強大穿透力與高雅的審美情趣,達到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的效果。《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把中華五千年來的飲食文化有聲有色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讓學生輕松地記住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基本特征。
三、數字導趣
在思想政治高一《經濟生活》教材中貯存著大量數字數據信息(如,外匯匯率、存貸款利率、準備金率、通脹率、恩格爾系數、基尼系數、CPI、GDP、PPI、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等),這些數字是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普通高中高考必考的內容(圖文分析),“數字教學法”在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具有特殊的功效。數據是政治課教材中說理的基本事實。常言說得好:“事實勝于雄辯。”“有數據好說話。”在教學中,通過數據的計算、分析,可以豐富教學、活躍氣氛、鞏固記憶、加深理解、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學必修1《經濟生活》第二單元綜合探究《做好就業與自主創業的準備》時,我先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我國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在課堂上我設計了一場擇業應聘模擬現場活動,讓學生分成兩大組,分別從應聘者和應聘單位的角度認真閱讀有關材料并舉行現場應聘模擬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樣通過學生自主閱讀、角色扮演和角色體驗后,再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體會和感受,對有獨特體會和感受的學生進行了及時夸獎,若是應聘的代表,我就夸他將來一定是總經理的料子,若是應聘單位的代表,我就夸他一定能成為董事長,并給他發了一張榮譽證書,同時還讓其他的學生也夸他。經過這樣一系列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可高了,全體學生都從中受到啟發,有助于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知識有趣、有用和親切的一面,使他們在思想政治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對思想政治課產生積極的情感與態度。
總之,“學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瑞伯雷斯語)在高中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采用多種形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興趣,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增長知識、提升能力、陶冶情操,從而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編輯 王團蘭